【陈来】关于“国学”观念的由来演变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在京师建立的国家级官学。 近代文化所使用的“国学”观念起于20世纪初。这里的“国”是本国之义,“学”是学术之义,“国学”即本国的固有学术。中国近代以来所说的“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即指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之前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体···

【陈桐生】再论《乐经》 不是文字典籍

《乐经》究竟是指曲谱还是文字典籍,古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王齐洲教授力主《乐经》是文字典籍,我则坚定地认为《乐经》是指上古三代的曲谱,因缺乏记谱技术而无法成书。近日又拜读王齐洲教授《〈乐经〉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谱辨》(《光明日报》2021年1月11日),启发益多。我曾有幸与王齐洲教授同事,历来钦佩他的才学。近来我们围···

【弗兰克·菲雷迪】为什么封锁隔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恐惧视角阻碍人的发展进步。它限制人类探索、试验、冒险和做出选择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设想这样一个世界,其中恐惧不再被视为驱动公共生活的主动力。

【西蒙·克里奇利】哲学家是什么人?笑柄还是心不在焉的小丑?

哲学家的自由就是出于困惑、着迷和好奇可以随意地从一个话题转向另一个话题,也可以花费多年时间再回到从前的话题上去。

【罗杰·斯克鲁顿】无相关性的美德

在当今大众传播的世界,人们被引领到社交媒体的信息海洋中,来自所在群体之外的意义信息以前所未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闯入你的生活,会让你感到越来越厌烦。不知不觉闯入教育世界的这种群体心态可能给年轻人的成长带来威胁。

【亚历山大·斯特恩】骗人的真实性

几个世纪以来,从僧侣到存在主义者和嬉皮士, 寻找真实自我都一直是乐此不疲的工程。我们应该放弃它吗?

【玛丽莲·派亚蒂】闪哲学

非常简短的短小哲学论文能真正具有开拓性。

【马可·阿姆布罗西尼】新冠病毒疫情——世界末日的简短哲学旁注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或者不再知道如何有尊严地活着或者死去。现在我们只是死掉,银行帐户注销、电话号码注销、退休金不再支付、重症监护室又多了一个床位。

【罗宾·韦亚德】我的哲学自传

在我的哲学探索旅程和老年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不再是充满渴望的学界知识分子而是更年轻自我的老年版变体。当年进入学界大家庭的普遍理想追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克雷格·克利福德】精彩绝伦却又无足轻重——危机时代的哲学、艺术与运动

在命运的黑暗面占上风的不祥时刻,我们值得牢记的是,哲学、艺术和运动员们精彩绝伦却无足轻重的比赛虽然完全没有必要但是的确高贵无比,而且能让人们都变得高贵起来。我们都渴望找到人生的意义,虽然这可能有些不确定。

【谢青松】人生之乐,莫如自适其适 ——从张廷玉看传统儒者的幸福观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清代名臣、著名史学家。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钦选翰林院庶吉士。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清史稿》称:“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

【吕双伟】以华词发其朴学:皮锡瑞的骈文与经学

皮锡瑞中年以前酷爱辞章,对此也颇为自信,曰:“少壮真难再,文章敢自欺”(《四十初度述怀四十韵》)、“绮岁娴词赋,清时拙走趋”(《章江泛船四十韵》)。他重视诗赋、骈、散文且强调入门须正,主张诗、赋师法唐人,骈、散文上溯八代。诗歌宗唐、骈文溯源八代不足为奇,但主张赋法学唐代、散文取法八代,可见其对丽辞的偏爱。中年以后···

【杰西卡·罗格】艺术与道德:苦乐参半的交响曲

本文探讨艺术与道德的复杂关系。

【佩德罗·布拉斯·冈察雷斯】虚无主义的春天

后现代人意识到虚无主义有形体却没有灵魂,是个必须依据我们感官享受时代对享乐主义的认识而塑造出的身体。感官时代否认任何形式的首要原则指导,必然枯燥乏味之极。

【阿列克斯·杜伊尔】新冠疫情世界中的真相与异化

本文探讨了新冠病毒疫情及随后的在线生活转变已经促成人们越来越疏远大自然。

【加瑞·考克斯】读摩尔越多,你就越快乐

摩尔认为,在人生的所有东西中,对美和友谊的认识最为宝贵,值得作为目标本身来追求而非仅仅作为追求其他目标的手段。

【西奥多·达林普尔】道德哲学命悬一线 

不过,我认为他不应该被绞死就像我认为沙罗威瓦不应该被绞死一样,虽然严格来说,无论你认为他应该还是不应该被绞死,绞死本身并没有应该和不应该的问题,道德哲学的确有些莫名其妙。

【韩鑫】服章之美 承千载风华

4月14日至17日,第四届“中国华服日”将在澳门举行。“中国华服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共同倡导设立,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主活动,并在各地举行特色活动,至今已在西安、南京、开封等地成功举办。

【刘剑】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论···

【杨朝明】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