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诠释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对传统中国的文化、社会意识等有着深刻影响。作为儒家经典,《尚书》为历代学者疏解训释。对《尚书》的形成与流传、注解与考证等问题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专门之学——《尚书》学。
四十年前的1983年,我进入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之年, 是我生命成长的关键一年。我善根浅薄,慧根愚钝,毅力不强,人生观和潜意识形成,良知体悟和坚守,人格结构以至能力建设,基本上在这一年完成,为以后的生命成长打下初步的基础。
辛丑年入川,为余人事一大变。又逢庚子年大疫,世事沧桑迭易,遂命里汤汤。三年大疫,身寄蜀地,不得辗转,有悠游退逊之闲,生闲云野鹤之望,自留访三川之美物,逐少陵之夕阳。而川渝所产之可食可戏可味者,莫不染及,自此两袖清风,七分可映蜀色。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所在地,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历史遗址、文物遗存、古代墓葬,还是汉魏经学、宋明关学、明清诗文,都在全国闻名遐迩。整理、保护和研究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着力于在“理学”与“心学”之外,挖掘中国思想中的实学传统,葛荣晋教授将“中国实学”定义为“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换言之,“实”与“虚”相对,最初来自宋明时代理学家对佛教、道家崇尚空无之说的反思,进而从宇宙本体、道德实践、经世致用等层面彰显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实践倾向。
明代前期,学术的基本形态是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的纂修完成正式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先秦儒家是尊崇“天下为公”的,相传西周姜尚曾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此语历代儒者偶有引述,而在宋人言论中,类似的表述最为多见,因为宋代士大夫明显倾向于认同“公天下”。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chong1]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偶然于《近思录》中见一则语录言程明道先生(即程颢),大为吃惊,其与清儒何异?而迥非空谈心性者。
年初,罗烈杰先生于住宅收拾出一面墙,即通常说的白壁,国人习惯多以书画装饰,雅称补壁。先生学识宏富、人情练达,既擅文采,又通书法,于是自撰《筑窝记》,书而张诸壁。我幸先睹为快,遂忆清人刘大櫆《万柳堂记》所言之意,正可映照先生《筑窝记》之旨
【經】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集解】杜預曰:「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旨。又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斯不王之明文矣。」夫《關雎》之化,王者之風。《麟之趾》,《關雎》之應也。然則斯麟之來,歸於王德者矣。《春秋》之文,廣大悉備,義始於隱公,道終於獲麟。
“兴于诗”,是修身;“立于礼”,是立身;“成于乐”,是成就人的道德品性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四月,朱熹于知南康军任满而归。九月,因浙东地区“灾伤至重,民已艰食”,宋廷遂授任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浙东赈灾事宜。
晏子以其高洁孤忠之情怀竭力辅佐齐国三代君王,可谓臣子之冠冕也。然晏子一生无著述说其治,亦无门人传其学,其生命终结,其政治事业亦随之已矣。无著述、无门人,说明晏子并无政治理想以期传之后世,只有“事”之究竟,而无“理”与“学”之发越,以此较之孔子,可谓霄壤云泥也。
吴派和皖派,这是自近代以来刘师培、章太炎等人对汉学学派的划分,后来又有扬派和浙派。但当时人并不这么分。
《易》学是巴蜀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历史记载,蜀人读《易》、授《易》、解《易》特别用心、用力。
翻开一本解《易》的书,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内容: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64卦方圆图……似乎这些都属于《周易》的基础知识,不知不足以为《易》。
2023年4月7—9日,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灵山湾畔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黄海学院、孟子研究院、兰陵县政协等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为本次会议总召集人。
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是由民间书坊刊刻的记载民众日常生活实用知识的通俗读物,具有日用百科全书性质。为便于教化民众,历代日用类书编纂者会选取通俗易懂的民间伦理编入其中,并根据内容将之分别归入《劝谕门》《训童门》《四礼门》《养生门》等类目。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多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
经典诠释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立言或思想创造的基本途经和方式。作为宋明理学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朱子最重视的经典应属四书,他一生花费很大精力来诠释四书,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是其代表作,在后世六百多年中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