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总体国家安全与香港繁荣稳定

稳定是安全秩序的概念,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有一定的安全自治能力,但从根本上而言无法独自应对来自内部本土势力和外部干预势力的颠覆性挑战,占中运动和修例风波证明了这一点。进一步,香港稳定也是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香港平台上存在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这一层面客观上需要国家法治力量的介入。

【颜炳罡】轴心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多重意蕴

齐鲁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齐国文化与鲁国文化。由于齐鲁两国作为近邻,又是联姻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进入到战国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为一个整体文化系统,后人将这个整体文化系统称为齐鲁文化。

【虞和平】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从李瑾国学“三释”说开去

李瑾的《孟子释义》《山海经释考》和《论语释义》由三家出版社相继推出,这是国学研究方面一次很有意义的成果展示。在三部约计120万字的作品中,李瑾全面借鉴并系统提炼了相关经典2000年来前贤名家潜心著述的精华,同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立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旧学新使命、国学新担当,洞见迭出又不失雅俗共···

【刘青衢】不朽论

道者,形而上也。子曰:“下学而上达。”下者形而下之器,上者形而上之道,求道有门,须在形而下中寻找一个切入口而上遂天道,才能真实切己,才是自得之学。这个形而下的切口就是生命的触动,包括正面的奋发与反面的击打。得失、荣辱、成败、智愚、美丑、夭寿、贫富、贵贱都是生命的焦点,都能触动人,但不是最根本的触动。最根本的触动···

【余治平】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纠正儒学哲学化诸多偏向,走出一条复兴正路

上古圣王都是儒的现实化身和杰出代表,伏羲、女娲就是最早的“大儒”。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或“孔颜并称”,则显然有利于还原儒家兼有礼乐刑政、道气心性的饱满内涵和博大体量,可以还原儒者的本来面目,纠正长期以来儒学思辨化、玄理化、道德化、哲学化的诸多偏向,因而可以走出一条儒学复兴的正路。

【柳理】推动文化认同,马英九的大陆之行非常有建设性

但我们更要看到,团圆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两岸民众同根同源。如果没有根源上的认同,没有文化血脉上的相连,那么团圆的意义又何在?

【富金壁】《诗经》中的婚恋观:恋爱自由,女子往往比男子更热情主动

《诗经》中描写婚恋生殖的篇什,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注意。如《周南·关雎》《汉广》之孜孜求爱,《樛木》《鹊巢》之欢乐联姻,《邶风·击鼓》《鄘风·柏舟》之爱情坚贞,《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之爱人相思,《卫风·氓》《邶风·谷风》之果断绝情,说之者多矣,故不赘言。今仅就他人未遑多言或有所误解的几个方面略···

【魏冬】紬绎四书启关钥 ——评《关学四书学研究》

关学从其宗师张载开始,即有浓厚的经学传统。这里所谓的经学,当然不仅仅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是指“六经”。如《宋史》所说,张载之学是“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以礼为的”。

【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国家大本,足食为先”,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季节、气候影响与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粮食储备至关重要。《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王俊】将学问与全部生命结合 ——哲学家牟宗三的治学之道

一个人纵有天才,倘无潜心于“固执”的治学态度,也难有大成。《中庸》有言,择善而固执之。对此,牟宗三深以为然。他说,“假定你有逻辑天才,你固执下去,你可以成为逻辑专家,有贡献;假定你有哲学天才,你固执下去,你对中西哲学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有贡献”。何谓“固执”?就是治学必须用功,要拿出足够的时间来积累学问,没有长久的默默···

【曾海军】人生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有人因你而前行

承担全校的中华文化课程这么些年,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一直心有不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准备和投入,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表现得比较漠然。若按丁老师的说法,教室里坐着两三百号人,只要有那么几双眼睛盯着你,甚至还有一双眼睛因你的讲授而放出光彩,就为这几位同学讲也就值得了——就此而言,在我多年的中华文化课上,还是遇到过一些类似···

【班晓悦】深化礼学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当代人的社会生活仍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化礼学研究,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西奥多·达林普尔】精神水果

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因为我们的习性还存在一种更弱的版本:即如果我去散步,那是因为我是喜欢散步的人。但是,这与说我除了散步,其他任何事我都不做不完全是一样的。习惯就算再强烈也不是命中注定必然如此。

【阿尔伯特·诺顿】新诺斯替主义

人们逐渐开始想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依据内心自我或其他冲动来定义自我。但是,这种自我定义最终证明其往往源自社会价值观。在这奇怪的时代,波西米亚反文化时髦潮流意味着与社会元叙事严格保持一致。

【乔书亚·福亚·迪恩斯塔】叔本华对黑格尔:进步还是悲观主义?抱有希望还是放弃所···

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要征服的东西,痛苦不能被乐观主义消除,历史不能按照对我们有利的方式重写。虽然这些真理可能有些令人失望,但它们能将我们从虚假的希望和精神支撑中拯救出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这个世界。这正是叔本华希望的结果,如果他允许自己拥有希望的话。

【阿兰·雅各布斯】大卫·休谟的社交媒体指南

通过培养趣味的细致,我们能够变得更少脆弱性,更少被人操控;随着激情世界不再支配我们,理智和观念的伟大领域将再次成为我们可以够得着的东西。

【田飞龙】马英九“祭祖之旅”书写和平发展新篇章

马英九先生此行缅怀先祖,纪念抗战英烈,而无论是先祖,还是英烈,都曾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牺牲与贡献。我们要学习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精髓,团结两岸中国人为民族复兴共同奋斗,并对两岸完全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邵炳军】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 ——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刘毓庆】知人论世,守正创新——邵炳军《政治生态变革与诗礼文化演进——两周之际“···

历经夏商周三代所形成的礼乐文明制度,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天空。《诗经》正是礼乐文明制度的最佳载体。通过《诗经》的研究,还原礼乐文明的原初形态,并顺沿而下,探讨中国传统礼制的生成、定型、流变,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诗礼文化形态,同时解决在西方文化百年冲击下不绝如线的诗礼文化精神的承传问题,这应该成为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