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描绘的这幅清新隽永的早春雪景图,传达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盼雪喜雪的悠远情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冰雪不是寒冷的代名词,而是藏在文人心底里的一种特别的温度,是镌刻在诗词中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代不乏人。在这条漫长、璀璨的文明星河中,孔子当是那颗最闪耀的恒星,承前启后,辉映千载。
我们关注「八孩铁链女」这一事件,主要是关注对这一犯罪现象的治理,希望推动制度层面上的反省调整,并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的改进完善。
“君子”概念的这种政治哲学意涵存在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时代转换,可借用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三段式来描述:王权时代的“君子”有权无德;皇权时代的“君子”有德无权;民权时代的“君子”德权合一。
荀子上继孔孟之学,下启两汉儒学,在思想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却处于毁誉参半的境地,原因有二:一、荀子的两大弟子韩非、李斯为法家代表人物;二、荀子礼法并重的思想贯彻到实际中似乎与法家相去不远。但荀子与韩、李的学说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道”不相同;第二,对“法”的理解和应用不同;第三,对“霸道”的理解不同。汉代经学兴盛皆···
书稿着重从思想史的角度,论析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问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部分,以中国近世(近代)历史进程中的朱熹、阳明、李贽、黄道周、夫之、章学诚、康有为、严复等精英人物思想与是时社会变迁的双向互动来展开儒学思想史的追索,并提出以“道公共性”来概括儒家公共精神特质的论说;下编部分,主要围绕“儒家‘仁’观念之现···
入春泪眼潸,过年如闯关。诗文若街鼠,清议频遭删。
贵阳孔学堂通过“新浪舆情通”对国内外阳明文化发展情况进行数据搜索,以“阳明文化”为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搜索到相关高频词若干。经专家学者筛选、合并和论证,总结2021年阳明文化“十大热词”。
要深刻理解元宵节蕴含的文明原理、文明智慧,就不能只就元宵节谈元宵节,而毫无疑问要把元宵与春节甚至整个元月过年结合起来,完全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即终始保持“元”之初心。进而由此深刻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系统的复合多重而非单一的功能、意义,以及传统节日系统的底层文明结构,也就是中国礼乐文明。
1988年我就指出,儒学和现代文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从多元文化结构论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化需要多元文化要素的合成,其综合的结构和指向,以确保其指向一个平衡的、理想的方向。但不能强求系统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同一个指向。西化派就是这样,强求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指向现代化。
作者团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以深厚的学养学识,回答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阐明了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和特点;运用经典诠释的方法,重视“时代思潮”“范式”及其变迁。作者们的初衷是承前启后,能代表现时代中国哲学史的最高研究水平。这个目标未必能够达到,若本套哲学通史对深入发掘、探讨中国哲学的工作能有一定的推···
公德私德问题本身就是以现代社会公私领域的界分为前提,之所以要界分公私,其实质与“群己权界”问题相对应,这其中也指示着一种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模式——“公私德界”,而实际地确立“公私德界”的道德模式正是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这作为现代公民道德行为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乃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为明朝藩属国、统治朝鲜半岛五百多年的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年)定儒教为国教,使得朝鲜性理学对韩国的影响至深至远,韩国因此也成为东亚儒教文化圈中践行儒家文化最好的国度,是世界上公认的“儒学样板国家”,“儒家文化国家的活化石”,在儒家文化继承与弘扬的某些方面远远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一早到办公室,正整理收拾案头,准备工作,忽然听到忽强忽弱的锣鼓声。这声音不明显,但却触动了内心的感动,急忙忙打开窗户,把窗户推开到最大限度,以便能更清晰地听到锣鼓的声音,寻找那淹没在车流嘈杂的声音中的感动人的力量。
先是,上批问王安石:“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之言,卿还闻否?”是日,安石与辅臣皆对,欲留身白上,会进呈取索免行文字,上又具道所闻。安石曰:“前御史盛陶亦言,此臣曾奏请令陶计会市易司,召免行人户问其情。愿,即令出钱;若不愿,即令依旧供行。如此则不须更听浮说。”上言:“如此问不得,见说匹帛行旧有手下抱缊角人···
何谓心?管子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所谓在体,即心物关系之整体。在这个整体场域中,心是主宰,是司令部。阳明子曰: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定静安是心之未发,心之所发,往小说是虑,往大说是互根之知能,一言之称为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物之间是通过意勾连起来的。意之得其理,便是···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重要篇章,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总结性论著。它的主旨是“记人学教之义”(东汉郑玄语),其教学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注重自觉、启发,反对外铄、注入。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先秦儒家的启发教学思想,把启发诱导作为优秀教师开展教学的根本要求,并对启发教学理论与实施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系统···
中国政治制度围绕大一统秩序形成了系统与古今两个维度上的通贯性,我们应从宪制体系中审视其得失利弊,注重治体论对于政治主体、政治原则和制度方略三者关系的均衡安排。钱穆由此对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权力、制度、组织和理性化等要素展开了深刻反思,显示出传统转型中基础原理层面的替代性路向。
荀子注重"法而议",重在抉发制度损益背后之"礼义",形成儒学中重制度一派的立论根基,也构成法家与儒家的分蘖节点。以荀子为机轴的儒家法传统,内在的法理可用"经礼为法"来概况,这一观念为秦汉以来儒者所汲取,从而融入制度设计的框架结构中,成为制度变迁的法理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