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首届阳明学青年学术论坛征稿启事

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山东大学“为国育贤”的优秀传统,体现山东大学“文史见长”学术优势,促进中国哲学学术交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与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联合举办山东大学首届阳明学青年学术论坛。

韩国学者韩相震先生捐资创办,南京大学成立儒学与新社会学研究中心

儒学与新社会学研究中心由韩国著名社会学家、首尔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韩国中民基金会主席韩相震先生捐资创办,韩相震教授携夫人、韩国汉阳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沈英姬女士一同参加仪式。

【林孝斌】孔子“无间”思想的认识论意涵解析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以“禹,吾无间然矣”指称他和大禹间的“无间性”。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在结构由情感与观念复合而成,故该命题是一重要的认识论命题。

【宋立林】在曲阜论语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2024年12月3日上午,冬日暖阳如传统经典温润人心,圣城曲阜赖圣贤恩德万古长春。在孔子研究院国学大讲堂,曲阜论语研究会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曲阜论语研究会首批会员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国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宋立林教授当选副理事长,并在大会上发表致辞。18日,曲阜论语研究会举行揭牌仪式,宋立林教授受聘为执行会长。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策划会顺利召开

12月28日下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2024年工作总结暨2025年工作策划会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顺利召开。

彝伦讲堂第五讲圆满举行,杨朝明主讲“正本清源认识中国儒学的价值”

12月29日,由孔子研究院、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世家专项基金支持的彝伦讲堂第五讲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举行。此次讲座以“正本清源认识中国儒学的价值”为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受邀担任主讲嘉宾。

赓续文脉 再谱新篇 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12月30日,孔子学堂创办十周年座谈会在济南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两创”,认真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梳理经验、提炼智慧,为孔子学堂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谋篇布局。

“传学古今 盛世儒风”书画艺术展在彝伦书院开展

12月29日上午,由河北省儒学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传学古今 盛世儒风”书画艺术展在彝伦书院成功举办,一场文化的盛宴就此拉开帷幕。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成功举办全国“新时代明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

2024年10月27日上午,全国“新时代明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许春华】孔子的“诗兴”学说及其哲学贡献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论语》原典中,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学说,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积淀而成“诗兴”学说。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诗兴”学说尚存在非常广阔和深入探讨的学术空间。本文即从“诗兴”学说的理论根源、理论形态、理论···

【赵馥洁】“明德”的四重价值意蕴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集中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思想元素中,其中就包括“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明德引领风尚”“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明德的现实重要性。

【赵馥洁】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哲学审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张载为追求“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和实际努力,依然闪耀着不灭的精神光辉,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王兆鹏 马涛】辛弃疾的家世与家风

辛弃疾的家世,历来不甚了然。清代嘉庆年间辛启泰撰《稼轩先生年谱》,曾据族谱述及辛弃疾五世世系;20世纪30年代,邓广铭著《辛稼轩年谱》,苦于找不到辛氏族谱,仅据辛氏《稼轩先生年谱》照录其世系。

【裴学进】徐三重《家则》之训诲观点

徐三重(1543—1621),字伯同,号鸿州,松江华亭县(今上海青浦区)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后经殿试以第二甲登科,授刑部主事,年七十八岁终。一生专事读书治学,卒后学者称其鸿州先生。徐氏一生著述颇丰,有《兰芳录》《牖景录》《鸿州杂著》《史记通表》《言古余论》等二十多部著作行世。

【姜玉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教观念

五千余年历史演进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家教智慧,其内蕴的修身成人之法、轨物范世之教、齐家治国之道,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大有裨益。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既传承其中的“常道”,又“通古今之变”,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成为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丰厚滋养。

【胡佐斌 罗武林】历代御史碑刻之十四 卢雍"忠义之邦赞"碑:忠义之理 人心同具

川东北素有“忠义之邦”的美誉,那儿的人重气节,为人耿义,名士辈出。那么,历史上“忠义之邦”缘何而来,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美名的呢?答案就藏在四川省岳池县境内一块明代御史题写的石刻里。

【卫涛 李明珠】历代御史碑刻之十三 "清流眉目"黄爵滋:忠贞秉直 羞为众草伍

黄爵滋(1793-1853年),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今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人。清代廉吏、禁烟名臣,与林则徐、邓廷桢等并称“三忠”。

【闫劼】历代御史碑刻之十二 长城上的"御史楼"与"御史碑"

在北京市怀柔区总长约65公里的长城沿线上,有一座为文史学家和旅行爱好者所熟知的“御史楼”。它位于怀柔区渤海镇,海拔752米。在其所处的旺泉峪长城段中,它地理位置最高,建筑规模也最大,是一座二层、五眼的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也叫谯楼),上层有一栋坐北朝南的瓦房,称为“楼橹”。

【刘宵】历代御史碑刻之十一 "二不公"范景文:不受嘱不受馈,勤为国勤为民

这是一张北京西长安街街景的老照片。照片中右侧的双塔玲珑秀丽,相挽而立。这就是如今已经无法看到、位置曾在西长安街电报大楼前一带的双塔庆寿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吊树而死,明朝灭亡。崇祯帝的大臣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在双塔旁投井殉节。

【李红军】历代御史碑刻之十 李若星《直指按晋训廉谨刑约言》碑:民之一丝一缕,···

《直指按晋训廉谨刑约言》石碑刻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立于临晋县衙署所在地(今山西省临猗县临晋镇),现保存于临猗县博物馆。石碑为长方形,长95厘米,高71厘米,厚15厘米;碑文为楷书,从右向左,凡31行,401字;碑文结字精紧内敛,运笔平正稳健,由时任巡按山西监察御史李若星撰发,临晋县知县杨名显勒石。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