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发哨文之发烧事件是对新治理的规范期待

垄断信息与屏蔽哨声,不仅压抑了表达自由,也挫伤了社会成员相互预警及官民互动合作的信任基础,总体上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及治理体系的控制成本。寻求善治,不是僵化的“消声”,而是保护哨声预警机制,官民互信互动,社会合作治理。期待疫情过后,吹哨者不再恐惧而有荣耀,当政者不惧哨音而有敬畏。

【陶清】儒学与学问——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学问化/人格化路径的省思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

【郭齐勇】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王夫之哲学的特质

熊十力曾指出,王夫之哲学的特质有四个方面: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邱睿】吴江柳氏家族

明清时代吴江地区文化发达,诸个文学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卓著。从明代到清初,吴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世家为陶庄袁氏和叶家埭的叶氏。陶庄袁氏以袁黄为代表,著有《袁了凡纲鉴》。叶家埭的叶氏,以叶绍袁一门风雅闻名,全家诗文编成《午梦堂集》。

【高玉敏】乾嘉宗师戴震的治学之道

清代乾嘉时期,在群星璀璨的学术队伍中有一位耀眼的明星学者,他就是戴震。戴震治学广博,文字、音韵、训诂、测算、天文、地理都精通,这些学术领域分别被他的诸多弟子继承。

许咏晴 著《<论语>中的丧祭与鬼神观研究》出版暨自序

孔子面对礼坏乐崩的局势,作为具体伦理规范的礼制沦为僵化的形式,这是孔子所忧心的。礼仪以参与者的真诚情感为基础,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鲜少能够充分显露内心情感,父母亡故最能触发真情。一旦真诚,人们面对父母亡故的重大事件时,如果不为父母善理后事,心里就会产生不安的强烈情感,要求人采取行动,这股源于自身的要求便是一切伦···

【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可以说“慎独”只是儒家“内圣”信仰下的一种德性工夫,它既指向操守上的纯粹,又包含“明心见性”的本体自觉,故而“慎独”既体现了儒家的德性之美,又凸显了儒家性命观的通透。

【盛珂】道德与“超道德”之间——重新理解王龙溪“四无论”的理论意义

王龙溪的“四无说”肯定了良知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准则的决定性意义,凸显了道德价值的纯粹内在性,在理论上将王阳明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王阳明的致良知则通过“良知”的知是知非,为日常世俗道德准则留出了空间,在建立超越根据和肯定日常道德准则两者之间,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王龙溪的“四无说”在哲学史意义上重新回到孟子学说立场···

【许石林】一切好事、美意,加在讲理说人话者身上,都成立

今之所蓄(包养)能文之人,皆役使而已,猥使鄙处,挥斥呵责,必使其随我俯仰,仰我之鼻息,稍有违忤,必摧残折辱使帖服依阿。故今之得攀附豪贵之文士,俗或以太监目之,实不知背后万般羞愤与血泪也。

【吴钩】数字宋朝

两宋的财政岁入,基本上都保持一亿(贯石匹两)以上。北宋治平二年(1065)的数字是11600万(贯石匹两)——这个数目并不是北宋岁入的最高额,却已是唐代最高岁入的一倍;其中货币性岁入为6000万贯以上,比重超过了50%。

【专访】杭州万松书院原院长邵群:传播梁祝文化 助推书院教育

重建后的万松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中轴线上以古代书院的布局为实景,而在右侧石林中又依自然地势巧妙点缀与梁祝“十八相送”有关的场景,如观音堂、草桥亭和独木桥等,美丽爱情传说与肃穆雅静书院虚实结合,相映成趣。

【张凤篪】疫中杂记(十一)

“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死亡从来不是一件可以避免的事情,但所有非正常、非必要的死亡,都必须要去被追问、谴责、清算,以使每一个依旧存在的个体的生命,在未来得到保护、优待与尊严。

【孙海燕】孔子歧视女性吗

总体上看,在儒学中,女性和男性作为“阴”和“阳”,就像电池的两极,是同等重要的。但儒家大体认为,男人的社会责任大一些,女人的家庭责任大一些。“夫为妻纲”之类,也不是要丈夫支配妻子的意思,而是要丈夫为妻子作表率。但我们切忌走上另一种极端。

【杨德俊】王阳明江西抗灾害救民困

文经武纬是全才的王阳明,既精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还懂得怎样防治疾疫、治理火灾、抗击洪灾,赈恤难民。王阳明在龙场贬谪期满,正德五年三月十八日,到庐陵正式上任知县,其在庐陵任职时,遇到县民集体上访,苛捐杂税过多,发生疾疫、火灾、盗贼等问题,他都很好地解决。

【皮迷迷】经史转型与“儒史相资” ——以蒙文通的“禅让”研究为例

蒙文通对“禅让”的解读,既遵循了现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又避免了传统价值被抽空的危险,完整地呈现了“禅让”如何从一个最初的事件原型,逐渐演化为带有不同地域文化特点的古史传说,继而被儒学赋予重要意义和价值,并随着儒学与现实政治的互动,成为西汉时期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学说的整个过程,可谓是一种在历史研究中兼顾义理价值的···

【王琦 朱汉民】论宋代儒家新帝学的兴起

宋代以文治国方略的确定与经筵制度的定型,促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重权术与治术的儒家新帝学的兴起。士大夫与帝王在以经筵为平台、以经典为媒介的互动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正学,以《大学》为框架,以君德成就为根本,以尧舜圣王为榜样,指导帝王为学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与理论体系,以此确保儒家王道理想的实现与社会政治···

【王琦】从正诚之学到尧舜之治:朱熹帝学思想探析

从首次提出以《大学》为帝学到其经筵讲学之际的32年间,朱熹从未放弃过对“帝学”的思索与建构,力图以《大学》“正心诚意”之学,正君心立纲纪,塑造理想帝王,成就尧舜之治。格物致知以明理是正君心之前提,诚意正心以修身是正君心之关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的实施是君心正而后纲纪立的自然延伸,体现了朱熹以理学原则规范帝王及政治的···

【苟东锋】名教: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每个成熟的社会都需要一套核心价值。核心价值的价值主要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或者真理在哪里、道在何方。非如此,民众不能聚拢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社会或国家。当代中国基于自身的发展而提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不过,当代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向壁虚构,而应当有一个底座。这个底座主要就是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一言···

《中国政治学》专题征文:“社会风险与中外治理得失”

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给中国与世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抗击疫情、预防危机不仅需要先进的医疗卫生技术,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反思。面对疫情与灾害,人类社会有过无数经验和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性手段,但一个国家最终能否汲取这些经验教训、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却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问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