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邮报】第332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程元敏 著《程氏经学论文集》出版

本书原为作者程元敏教授于四十九年间撰写之单篇论文,今集四十六篇编为论文集,以其所论悉是经学,故题书名为《程氏经学论文集》。此书略依《四库》〈经部〉分为〈周易类〉、〈尚书类〉、〈诗经类〉、〈三礼类〉、〈春秋左氏传类〉、〈四书类〉、〈谶纬类〉、〈经学史类〉八大类。程元敏教授言皆有物,有所谓而作,且书中多篇曾获国家···

汪少华 整理《俞樾书信集》出版

本书是俞樾的全部书信之结集,是迄今爲止搜集最爲详尽、整理最爲精审的俞樾致他人书信汇编。其中反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政治、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蒋国保】《孟子》新解三则

通过辨析前人注释之得失,可以将《孟子·尽心下》第16章“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解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人),(仁也者)道也”;将《孟子·离娄下》第26章所谓“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解为全天下的人们谈论人性,都是根据人自身的作为(则故)来谈;将《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所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解为浩然···

【黄勇】程颐道德哲学的当代意义

在程颐看来,成为道德的人是一种快乐,每个人应该并且能够成为道德的人,并且对于不同种类的人应该有不同程度的爱。而程颐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发展出一种对古典儒学中的道德价值进行本体论-神学论阐释的道德形而上学。

【郭齐勇】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智慧

本文阐发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认为在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方面,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方面,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的彰显之关系方面,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味、境界之提升方面,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方面,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都有启发作用,可以作创造性转化。

【张西平】利玛窦儒学观的困境与张力

从记载文本来看,利玛窦从自身对宗教的体会出发,曾经把儒家列为中国的三种宗教之一。随着利玛窦本人对儒家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做出了儒家非宗教的判断,这种判断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当时并没有在中国国内引起较大的关注,但是从一个较长范围来说,仍然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张凤篪】疫中杂记(一)

但如果你把视野调整一下,你把最近的一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方方面面的事情联系起来看,你就会知道,历史是关于未来的沉思,科幻是关于当下的映照。站在无尽永前的时间长度与无界永在的空间高度,你或许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洞悉人性之本——关于时代的洪流,关于卑微的苍生……

张涛 著《来自异国的圣人:孔子在早期美国》出版

在华人大量涌入美国前,美国人早期的对华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图书、纸媒等各种印刷品文献。在这些文献涉及中国的内容中,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介绍占有相当分量。

【丁为祥】芭蕉心尽展新枝——陕西师大“关学研究院”成立缘起

从张载本人的思想探讨出发,到其与《六经》《论》《孟》的对话、对先秦儒学的重新解读与重新诠释以及其作为理学家对佛老之学的钻研、批判到其作为关学学派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交融互动,包括关学学派自身的历史发展,也就构成了我们张载关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杨朝明】以仁养身 大德必寿

当世界安静得能让人听到心跳的声音,当经历生死或突然变故后看到生活的真相,更能体会健康生命的真味。那么如何养生?怎样才是健康?人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孔子的声音特别清晰,特别入心,这就是“仁者寿”,就是大德者“必得其寿”。

【王岩】孟子性善说的三种解读方式及其意义——以赵岐、朱熹和伊藤仁斋为例

此三人虽有前后承继关系,却更突出地体现了不同背景下的三种解读方式。赵岐代表了经学思潮下的伦理解读,朱熹代表了理学思潮下的哲学思考,伊藤仁斋代表了异域文化视野下的政治教化期待。这三种解读方式反映了儒学在历史中的变化,也反映了其在不同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吴震】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有关宋明新儒学的历史,向来有“理学”、“心学”、“气学”三分构架的类型学设定。然而若深入理学或心学的理论构造内部,却可发现它们对“气”的问题或有重要的正面论述和理论创见,或者往往作为一种思想“背景”或理论“陪衬”,隐伏在新儒学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而非“气学家”的专利。

【冯天瑜】“封城”之际议“生态”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个结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

【董平】阳明心学的定性及良知的公共性与无善无恶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否定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定性,认为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有其本身的独特义域,与主观唯心主义实有本质不同;2.强调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实际指向人的类本质共性,是必然具有“公共性”的

【吴钩】中国的近代化始于何时:晚明?晚清?两宋?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居然存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开端,分别为“宋代近世”论者提出的两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论者提出的晚明,“冲击—回应”论者提出的晚清。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国家的近代化,怎么可能有三个不同的时间开端呢?

【石厉】《诗经》论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在前代流传的大量诗文中,精选删编而成。关于孔子删编诗歌,《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顾春】忠孝价值观在两汉确立

从秦汉开始,有两件事情伴随着整个传统社会,即在政治上实行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一家一户成为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最基本单位。

【朱汉民】儒家道统是源自上古的华夏文明体系——道统论探源

宋儒道统论的思想渊源在先秦儒学。孔子为了传承三代先王之道,通过整理、传记六经,建构了从伏羲、尧、舜到周公的传道脉络。孔子及早期儒家建构的儒家之道,主要是通过为六经作传、记、序来表达的。溯源先秦儒家的传记之学,其道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确立先王之道的核心价值、追溯先王之道的人物谱系、整理先王之道的文献典籍。

【崔涛 郭齐勇】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探讨

就生态保护而言,制度、法律的保障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也只是手段,如果没有对生态环境与人的关系的真正反省,在生态问题上人类不能真正返归“人道之正”,那么,制度、立法层面的保障最终能否起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仍然值得疑问。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