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 王晨光】论中国文化精神及其对现代性的批评与调适

中国文化精神对现代性有批评、治疗与调适的功用。应重建以国族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精神,沟通中国社群秩序与现代政制,超越虚无主义来重塑人生理想,以形上追求与人生境界调理当下,最终超越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杨昭】董仲舒的“王道”传承及“改制”思想

一治一乱的循环过程被董仲舒改造成先后圣道衔接的循环过程,整个世界被他改造为原则性王道指导之下,具体王道的交替实践过程。即根本的道原则指导的前提下,具体的道呈现出三统之下新旧王之间改制的三王五帝九皇循环;礼乐的商夏质文,或其简略方式质文循环;以及为政纲领的夏忠、殷敬、周文的三循环。

【章林】慎独与沉沦:观念史变迁中的群己关系研究

儒家的慎独和海德格尔的沉沦这两个观念在比较学视域中构成了有趣的比照。在儒家群体本位的传统中,慎独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表达的是对个体独居时非道德性的行为或念头的警惕,但是在阳明及其后学的思想中,慎独的内涵转变为对个体内在良知的肯定。

【吴震】朱子学理气论域中的“生生”观——以“理生气”问题为核心

由于朱子“理生气”命题不见诸任何现行的朱子文本,故向来对朱子学的“生生”问题缺乏关注。从朱子理气论域看,其本体宇宙论含有丰富的“生生”理论。而且朱子非常强调“天命流行”“天理流行”“天理流出”等一系列理学的基本观点,可见朱子学的太极本体具有根源意义上的动力义,而阴阳动静等一切现象必根源于太极本体。

【孙秀昌】孔子“义利之辨”的价值论分析

儒门严于“义利之辨”,若追溯这一思想统绪的源头,可将其归结于《论语·里仁》所载夫子自道的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之辨”是内在于孔子思想中的根本话题之一,它所关涉的是人在“依于仁”而行道的过程中如何裁断“利”的问题。

【王晖】清华简《厚父》属性及时代背景新认识

清华简《厚父》自发表以来其属性问题争议最大,有“夏书”“商书”“周书”三种说法。本文把“之匿王乃渴失其命”读作“之慝王乃桀失其命”,也就是说该篇所述有禹、启、皋陶、孔甲、桀等人物及事件,这种历史背景就完全可以排除“夏书”说

【张希中】《十力语要》中蕴含的治学之道

《十力语要》是其代表作之一,熊十力先生自己评价此书:“虽信手写来,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关于哲学思想上许多问题及做人与为学精神之砥砺者,似未容抛弃。”书中蕴涵熊十力先生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只言片语往往发人深省,其中读书治学之见颇丰,对今人为学大有裨益。

【杨柳新】董仲舒“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的文化诠释

董仲舒儒学的主体和核心是“大一统”王道政治思想。董仲舒“大一统”观秉持孔子及古圣先王的生命共同体主义,具有突出的德性文明传统特色。通过从文化源流、文化内涵的角度对董仲舒“大一统”观的德性文明意蕴予以诠释,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将董仲舒儒学视为“君主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误解。“大一统”观在历史上曾经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

【邓红】《春秋繁露》“董仲舒真篇”新探——以“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的尝试

《春秋繁露》不是董仲舒的原著,而是后人将一些失而复得的董仲舒的文章编成的书物,其中可能混入了一些和董仲舒无关的“伪篇”,但也不乏“董仲舒真篇”。尝试以《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贤良对策”检索《春秋繁露》之后,发现《春秋繁露》有20多篇文章和“贤良对策”文字基本相同,思想指向也一致,可初步认定为“董仲舒真篇”。

【康中乾】儒家三纲之道的伦理学本体论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定儒学为“一尊”。从哲学上看,所谓“一尊”就是要把儒学提高到本体的地位。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问题,所谓把儒学提升为本体,实则就是建立伦理学本体论。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就是一种初级的伦理学本体论,通过“天”与“人”外在的比附、类比来建立,是比较粗糙的,尚不是真正本体···

【肖雁】不可言说的困境与张力:孔子天命、鬼神及生死观探析

鬼神世界是孔子超验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他“心期”与盼望的对象,但其鬼神体验却难以名状。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主张“敬而远之”,从而避免了人对鬼神在情感上的执着和实践中的迷恋;孔子坦言生死,却悬置彼岸,他不谈死后世界,由此决定了其思想的非宗教性;“亲而尊”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超验世界的和解。

【田飞龙】香港完全自治是一场政治迷梦吗?

从广场退回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除了真正的一小部分极端派之外,必然面临反复的家庭内部谈判、个人生涯抉择与理性上的重新考量,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与个人未来?笔者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与调整,香港人的内心真实答案恐怕不会简单顺从“完全自治”路线的魔法指引。

【田飞龙】知行家书:疫情时刻的自主学习与人格完善

2020之春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史最关键的一个春天,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历史开端。别忘了我们是新世界的中国青年,别忘了中国对自身的文明期许和复兴使命,别忘了时代进步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而当责任传递到你们身上时,你们今日的所思所行就是关键的起点与基础。更关键的是,这是你们青春生命难以再遇的重大历史时刻,也是你们从稚···

【鲍鹏山】读吴钩先生的《风雅宋》,我有两声叹息

吴钩的这本《风雅宋》,便将此种美妙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本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角度。吴钩通过搜集大量宋画,以图画为载体来考察真实的历史,研究宋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当时的社会结构。

【王学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世已无范仲淹

古代士人治学问道,无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阳明讲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君子当立治国平天下之宏志,贯穿其中的精神气质必有忠义二字。范仲淹自求学起,便怀有大志。日后即使官居要职,也始终未忘记经邦济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范玉刚 谷雨】白鹿洞书院:以圣贤之心传播文明

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有一座传承千年之久、闻名遐迩的书院——“海内第一书院”之誉的白鹿洞书院。它坐落于雄奇险秀的庐山云遮雾绕处,著名的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阳,惟此而避开了名山游客的喧嚣。在树木葱翠处,一座幽深典雅的书院静卧在层峦叠嶂之间,这是当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办学,杏坛扬名、传播文化···

【涂可国】儒家圣人责任伦理的要义

儒家把“圣”或“圣人”用来指称道德和智能极为高超的理想人物,儒家之“圣”更为密切地与“贤”相辅相成,构成了“圣贤”组合理想人格。儒家的圣人之学内涵丰富,其主要特点是把德性人格与责任人格完美统一起来,并着重阐发了以圣贤为己任:成圣成贤的责任思想。

【向世陵】“仁”的层次与蕴含——张岱年先生释孔子之“仁”

“仁”作为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原则,其含义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别。张先生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孔子提出了关于“仁”的界说,并以此为据划分出了孔子论“仁”的较深层次和较浅层次,讨论了“仁”最主要的含义或核心含义,并对超过“仁”与未达于“仁”的境界(或标准)进行了揭示和分析。

【陆纪君】董仲舒“祥瑞”思想的美学诠释

“祥瑞”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体系中的一个交接点,具有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首先,就自身来看,“祥瑞”的自然性使其与人文性的“图谶”和“符箓”有别,它的强自然可感性使得形象思维发达的古人得以亲切接近并赋予其象征意义

【张文珍】儒家修身要达成的境界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修身根本上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梁启超先生说:“儒家一切学问,专以‘研究人之所以为人者’为其范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也。”那么,修身要达成什么样的境界呢?或者说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么样的品格特质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