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传播中国文化、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交流学术的一种社会进步的组织形式。几千年的教育制度,组织形式,办学方向,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私学与官学”。书院则是代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以私人创建为主,官方资助为辅的“私学”基本形式。
2019年12月28日至29日,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中国哲学教研室承办、哲学一流学科&国学研究所资助的“现代新儒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湖北大学逸夫人文楼D2008会议室顺利召开,是次论坛以“智识之辨”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单位的20余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本论坛一共分为七场讨论,以及最后的自由交流环节,为使学术交流能够得到有效进···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因为社会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努力提升普通民众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培养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健康发展,促进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
余誦讀《論語》已經十四個年頭,近十年幾乎沒有中斷,並開始計算遍數。至2020年元旦,已經完成1554遍!兩年前開始創作《論語組歌》,計劃目錄一首,每篇各一首。今日清晨創作《堯曰歌》,總計21首。所有文字皆取自《論語》。《論語歌》不限篇章,其餘20篇歌詞皆取自本篇。既取本篇字,意在助讀者熟悉經文也,故讀此歌,需要一定基礎!···
2019年12月28日上午,孔阳先生在会场中庄严宣告,「这是光荣的时刻,我们是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这一刻」。孔阳国学工作室第二届「儒者礼门大会」在京如期举办。
进入腊月,过年的话题逐渐热闹起来。一对未婚男女分手了,女的晒出了双方的微信截图:男的说除夕初一应在自家过,初二再给准丈母娘家拜年。女的不干,非要倒过来。就这样,两个人分手了。这只是畅想未来的结婚后如何过年,说说而已,就闹分手了。
中华法系本质上是儒家之法,它的制度实体和理论体系已被解构了,但其法律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还在影响我们的法律生活,而且不乏积极的正面的价值。
又是一年冬春到,岁末年初盘点时,在雁门关外杀虎口内的敬德书院,今天我代表朔州市国学会•家庭国学联盟向全球华人家庭中潜在的和已经参加了的家庭国学志愿服务者们致以诚挚的问候!让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编织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纽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诵读中华传世经典中守望相助···
我希望推广读经的朋友们,大家永远不要忘记进德修业,以圣贤之道为标准,以人性的开发为我们的基本的职责。每一个人在教育之道上、在人生之道上共同携手前进。再说一遍,假如一帆风顺的,你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认真谨慎。如果你遇到困难了,一定要以你的初心为标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朝向多维时间,所朝向的是真正的自由、活力与包容,形态各异之时间藉此而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因之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之谓中国的根本与生生不息之源点即在于此,舍此,中国将失其所是,也便与自己的山河岁月相隔邈远,永远没有自己的时间,世界之世界性何尝不是如此?
本讲分四个问题,一是荀子提出教化的根据;二是荀子提出的教化方法;三是荀子对教化特点的认识;四是荀子教化思想留给我们的思考。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儒学中的重要人物,荀子也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
学术界一般认为,荀子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最高峰。但是,荀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最高峰?
古代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冬至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皇帝祭天,民众祭祀祖先神灵。由此可见“冬至”节日的重要性。
《易经》的巫术内容属于原始宗教,《易传》依托这一系统,提炼出“天”这一最高存者,赋予其绝对性和精神性、伦理性,建构起一个世界的秩序系统、社会的规则系统和生命的意义系统。因此,从《易经》到《易传》乃是自然宗教到人文宗教的转进。
船山先生云:“六经责我开生面。”小子默而识之,十余年来拳拳于心不敢忘也。《易》有象数理占之别,然究其大本,其以生命义理为要乎!前贤诲:“易为君子谋。”是所明焉。小子不才,于己亥年末,参合诸家之说,融贯孔门之教,成此《易经六十四卦赞》,期以揭橥易经生命义理之要,有启今之学者乎!然学无止境,假我数年,当亦可臻善之乎!···
人生如梦,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什么也不追求我心如止水。可是,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里;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天天用的、常常做的即所谓“日用常行”中,我为人世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
《哲学断想:“生活儒学”信札》主要收录黄玉顺教授从2001年到2018年这18年来的书信,分为生活儒学的形成、发展、完善、总结与附录五卷。这些书信是作者与学界朋友、所带的硕士博士生及一些青年学子的即时交流,随感而发的思想片断;话题主要是广义的“哲学”问题,故可视为作者“生活儒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一种忠实记录。《哲学断想···
戊戌九月廿三傍晚,贾晰道间有问,我告之如下云云。后一年,贾晰负笈京师,因来书述京中见闻,所接益广,而所思愈棼,且又多及人性善恶等等。将欲答之,姑追记往者一段以先其意。
近些年,“家”的问题隐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应该说这纯纯粹是一个中国哲学传统的论题,检视西方哲学的文献,相关的哲学论述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