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国】“不忘初心”的词源语境与文化意蕴

传统儒学语境中的“不忘其初”一语更强调对理想信念、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显然更接近于今天政治话语中“不忘初心”一词。由上可知,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文献上,都可以判断《孟子》书中的“不忘其初”才是“不忘初心”一词的最早汉语辞源。

【徐艳兰 朱汉民】“中原文献之传”内涵嬗递之考辨

“中原文献之传”内涵嬗递的内在理路,不仅折射出宋元时期儒学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学统到道统的转变过程,同时也表明了推动儒学发展的动因,除了外部动因外,更多的还是儒学内部自我更新与发展的诉求占主导地位。

“以历史发展社会科学”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探寻历史政治学的发展方向

在世界政治局势与社会科学理论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探寻一条适合中国的政治学范式,既是解释中国古今政治变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对世界政治学学科的重大挑战。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发展历史政治学这条新的却并不陌生的研究路径,也获得了学界的积极回应。

【韩伟】乡规民约如何重获新生

在中国的“乡治”传统中,乡规民约占据重要的地位。北宋时就有蓝田《吕氏乡约》,重道德教化,后经大儒朱熹编考增损,为此后历代沿袭。明代时,出现了乡约讲读制度,不只讲枯燥的国家律令条文,而是辅之以道德事迹、格言谚语,使得乡村民众能喜闻乐见。清代乡村治理继续沿用乡约讲读的方式,虽然基层推行中不免形式化,但仍有不少村民受···

王家骅 著《日本儒学史论》出版

本书分“日本古代的儒学”“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前近代日本社会及其变化”“儒学与近代思想”“中日儒学比较”“中日思想文化研究观察与思考”六个专题。

梁涛 主编《美德与权利: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学与人权》出版

本书对西方权利思想有较为细致的梳理,对儒学吸收、融合权利观念做了积极的探讨,提出有效的方案。由于作者均是生活于权利制度较为完备、发达的西方社会之中,故在立论上多侧重儒家伦理对权利观念的有效补充,对西方过分突出权利观念、个人主义盛行的现实提出一定的批评。

[法] 梅谦立 著《从邂逅到相识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北大版) 出版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赴华,带来了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学术体系,他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便是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译成汉文并且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诠释。

【张轩辞】广博易良而不奢:从琴看儒家乐教

在儒家古典乐教中,琴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透过琴,我们有机会可以认识、体会乃至实践儒家乐教。本文拟从琴的角度入手,考察儒家古典乐教的内涵及其对于当代教育实践可能具有的启发意义。

“旁通而上达”——北京师范大学“教化与价值”学术会议述要

孔子言“庶富教”、孟子主“善政不如善教”、荀子倡“美教化”、汉儒“明教化”、魏晋“自然与名教”之辩、宋元理学教化、明代良知教化、清代礼教兴起,直到近现代,梁漱溟依然强调“宁在教化”,牟宗三着力辩护“教化之大防”,徐复观亟亟提点“教化精神”乃儒家精神性格最伟大的一面……

【金纲】中国传统没有宪法吗?

英国无成文宪法,却不乏宪法精神(老友夏彦才翻译白芝浩《英国宪法》指的就是宪法精神)。犹如吾土,虽无成文宪法,但却不乏宪法精神,至与英国一样,也多以往日经验行宪法之实,如“祖宗法”,如“誓碑”等。

【康晓光】文化+制度:慈善繁荣的两大支柱

尽管“慈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每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其不变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利他”。所谓“利他”,即为了他人的福祉,自愿地、不求回报地、贡献出自己的宝贵而稀缺的资源。

【陈畅】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论《明儒学案》的形上学结构及其当代意义

学界历来把《明儒学案》定位为学术史著作。但其实《明儒学案》并非如今人所理解的那样功能单一,而是有着非常复杂而多层次的思想内涵重叠在一起:明代心学运动的内在困境及其解决方案、明清思想转型的内在理路(心性之学如何转出知识意义上的客观性)、宋明理学道统论与公共社会重建,等等。黄宗羲基于其师门学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个体性···

【白彤东】从中国哲学角度反思人工智能发展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现在对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和毁灭人类的担心,可能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但是以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理解来养育类人之存在,也有其问题。在应对现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战上,我们应该加强的,恰恰不是创造性教育,而是以死记硬背、以习题和考试为训练方式的基础和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强化经济不平等,对此的解···

唐文明 主编《公共儒学》创刊暨第1辑“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出版

唐文明 主编《公共儒学》创刊暨第1辑“王道理想与批判精神”出版

唐端正 著《荀学探微》出版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

“当代自由主义慈善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第五期“慈善文化会讲”纪要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在观察和分析当下的中国慈善时,我们将传统的“体/用”思维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依据“体/用”框架逐一讨论慈善领域中涉及到的重要话题。本期主题是“当代自由主义慈···

申淑华 著《<四书章句集注》引文考证》出版

《四书章句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理学家朱熹的代表作。朱熹用了四十多年时间给《四书》做注释,对以往学者的注释行了深研究,并在《集注》中大量征引。不过对于所引征者,朱子多称“某氏”、“某子”,只有少数人物称字、名、封号、职位等等,这给阅读、理解和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田飞龙】钱穆的贤能政治论及其政制史研究的典范意义

钱穆的贤能政治学对中国当代政治学及政治制度研究产生了某种典范影响,贝淡宁的“贤能政治论”以社会科学方法推进了钱穆政治学基本命题的当代展开。中国传统政治对当代政治乃至于全球治理的可能贡献,恰恰在于在一个“民主民粹化”的失序时代重建最低限度的“美德—贤能政治”。

【专访】乡贤许石林:贴钱整理出版家乡珍稀古籍, 让祖先的光亮照耀未来

有这样一群人,一心扑在地方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上,希望以绵薄之力让脆弱的文献典籍“延年益寿”,让更多人得到身边传统文化的滋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许石林就是其中一位,他对家乡陕西蒲城的濒危珍稀古籍出版尤为关心,甚至贴钱出版。是什么样的情愫让他对家乡文脉的传承如此投入?民间古籍文献的整理···

【刘根勤】《三国演义》中那个打酱油的卢植,你真的了解吗?

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普通读者的印象,是擅长描述人物的智力与勇气。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