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和】阴阳五行学说传统如何再生 ——以整合哲学为中心的探讨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阴阳五行学说的人,都承认这一事实,即自秦汉以降,阴阳五行学说一直主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影响中国文化特质的核心思想之一。

【康宇】20世纪易学诠释发展的样态

进入20世纪,随着封建统治政体的瓦解和西学东来的不断冲击,曾长期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意识形态的经学走向衰落。

【李占科】心、意、物:王阳明认识论的展开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是王阳明认识论的总纲。在世界的存有与认知问题上,王阳明认为,一切都是心之发用的结果,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都在人心之中。而“意”是身心发用、良知观照以及事物显发的关键,心、物作为认识的两端,都要通过“意”,与“意”交涉才能得到界定。

【许石林】应乡党、朋友、读者要求,刊发此文,求教于大方

清光绪侍讲学士周爰诹先生编撰的《蒲城文献征录》,2019年10月由海天出版社正式出版。

【吴钩】宋朝的小学生、中学生与大学生究竟上什么课程?

宋代的学校分为大学、小学,没有中学之称。大学是太学等高等教育,相当于今天的大学阶段;小学是基础教育,又叫蒙学,启蒙教育的意思,相当于今天的小学;不过,宋朝各州郡设立的州学,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中学。

【林念轩】林则徐荷戈西戍

一百八十年前,林则徐曾庄严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1839年6月3日至25日历时23天,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震惊中外,奏响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气之歌,也写下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禁毒史上的光辉篇章。

【张永平】五山禅僧对《诗经》的讲传

日本五山文学,指镰仓至江户初期(公元12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期)由禅僧创作的汉诗文的总称。

【张小敏】“中国风”与日本江户诗经学

《诗经》是中国文化元典之一,同时也是自汉以来形成的汉文化圈内东亚诸国的文化经典。日本自古以来,慕华成风,以通汉文为尚,故其著作多用汉文书写。

【吕冠南】《韩诗》文献在日本的传播

“《韩诗》”本是西汉初期儒生韩婴所传布的《诗经》文本,后来伴随着韩婴学术影响的日渐扩大,终于形成一支以韩婴解《诗》为主体、以韩婴后学的发挥为支流的学术流派。

阳明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书院论坛在贵阳孔学堂召开

2019年11月3-4日,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及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主办的“阳明学与书院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书院论坛”在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召开。

【康晓光】没有利他主张的自由主义,所在地公益事业为何非常发达?

自由主义确实没有提供一套激励利他的伦理学说,甚至原则上就不可能提供这样的伦理学说。但是,在自由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确实存在利他行为,这些利他行为不是源于自由主义的理念和逻辑,而是源于非自由主义的理念和逻辑。基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为非自由主义的利他理念提供了良好的生存与运作的环境,从而激发了利他行为···

【杨雪梅 谢文郁】中国道德重建,儒耶能合力吗?——张祥龙、罗秉祥对话评述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面临着急需进行引导与改善的状况。道德重建该如何回应现有的文化思想资源,中国的道德建设的出路在何方?

【林安梧 谢文郁】《中庸》是一个圆融周浃的儒教教化系统?

儒教是教化意义为主的宗教,和基督宗教是强控制的宗教不同,基督教强调的是对于绝对的、超越的人和神的一种信靠,但是儒教强调的是内在的觉性,它是觉性的宗教,差别太大。觉性的宗教重点在于怎么样做功夫,让那觉性彰显出来,所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功夫论的问题。

【莫天成】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论舜之孝以及儒学史上的诠释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

【林孝斌】“神意”与“天命” ——评謝文郁与林安梧之耶儒对话

天命和神意在儒家和基督教思想传统中均是各自的核心性命题。简要来说,儒学重在倾听-契入中体会天命之意义,而基督教则在信心-启示这一宗教的路径中接受神意。

张德付编著《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一册 容礼》出版暨自序、题跋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本身具有良好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处于生活习惯、价值观养成阶段,其道德素质、礼仪修养如何,对将来社会风气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其礼仪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本教材分容礼、伦常、社交、燕饮、经礼五册,由个人而人际,由家族而社会,具有···

张德付编著《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 第五册 经礼》出版暨自序、题跋

本书将《礼经》所载礼仪分为家族礼仪、乡党礼仪、邦国礼仪三大类,逐篇予以介绍。

张德付编著《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 第四册 燕饮》出版暨自序、题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燕饮》乃《宾主》之续篇,其中论及醴、酒、茶、玄酒(水)在礼中(乃至文化史上)之地位与作用,茶继醴而兴,实为理性清明之象征,乃礼之物质载体。

白彤东应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主讲“恻隐之心的现代性本质——从尼采与孟子谈起”

2019年10月18日下午3时,孔子文化月系列讲座第三讲在中国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A201如期而至。本场讲座中,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白彤东教授,以“恻隐之心的现代性本质——从尼采与孟子谈起”为题,为到场的三十余名师生开展了一场观点新颖、内容充实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主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