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珍】黄榦《太极图说》解

黄榦将《太极图说》划分为陈述太极道体逻辑展开的本体论、具体人物生成的宇宙生成论和人生修养论三个部分;从厘清“极”字的本义出发提出了一个对“无极”与“太极”概念的理解思路;认为太极有动静,但太极不能自为动静;对朱熹将五行次序分为生之序与行之序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五行次序只有一个,即水木火金土。这些理解既是对朱熹《太极···

【王长华、赵棚鸽】二十世纪《诗经》学“价值”的瓦解与重建

要想解决百年来《诗经》研究发生的问题和纠正出现的偏差,我们确需回到传统文化经典文本本身,回归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和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语境,破除《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唯一认定,从“文学与伦理之凝合”(钱穆)的角度,来把握《诗经》精神,以期中国《诗经》学获得一个否定之否定后的崭新未来。

【余东海】东海态度(四)

我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儒家的,我的思想、仁本主义思想就是儒家思想。

【余一泓】弘道与护学——从贺麟论王安石说到熊十力论张居正

熊、贺二人面对着波荡的政局,以传统语境中的异端人物王安石和张居正作为取证,尽可能地调适着“学”与“主义”、“改革”等实际政治需要的矛盾,尝试在当权者面前为学术争得位置。相较前贤,他们的努力有异有同,但都是不完全成功的。基于以上的思想史观察,本文在最后简单讨论了这种权衡于学、政之间的论说在当代的表现与处境。

【杨朝明】今天应当怎样研究“孔子遗说”

任何学术问题的探讨都应首先解决资料问题,孔子儒学的研究也不例外,资料问题尤为重要。由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对孔子思想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对中国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评价与态度。而从根本上说,人们对孔子褒贬不一,是源于对“孔子遗说”的不同认识与理解。

“亲情与责任:全球视域下的家庭伦理”儒学国际论坛在马来西亚召开

8月1日至4日,由马来西亚道理书院、中国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新加坡现代孔子思想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儒学国际论坛“亲情与责任:全球视域下的家庭伦理”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居林举行。

桥溪书院暨中国文化书院国学教育及德江诗联基地揭牌

2019年8月8日,桥溪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国学教育基地、德江诗联创作活动基地揭牌仪式及德江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文化建设座谈会在贵州省德江县长堡乡桥溪村举行。

一纸婚书许下千年之约 30对新人在孔学堂举行中华婚礼

剪下一缕青丝、共食一碗饭菜,世界上最浪漫的事,也许就是,站在最初的起点,郑重地牵起你的手,一起走向终点。8月7日,七夕佳节,2019年贵阳孔学堂中华婚礼如期举行,来自省内外的30对新人在庄严典雅的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喜结连理。

【阿格尼斯·卡拉德】哲学家还搞什么请愿签名?

哲学家的工作靠的是论证,而不是靠发挥影响力。

【张丰乾】《周易》及其哲理意蕴与文化价值

《易经》是不是迷信?谁创作了《周易》?《周易》讲了什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何从哲理的角度审视“算卦”的机制,揭示“断卦”的原理?近年的高考语文、数学卷都屡次出现了与《周易》有关的题目,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

【余东海】东海态度(三)

思想争鸣、观点辩论是君子本分,传正理扬正义弘正道,破歪理辟邪说放淫辞,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自立立人自达达人,都离不开争鸣辩论。任凭谬论雷鸣而不辩,眼见真理毁弃而不争,或者将义理之争转换为意气之争,将同仁间正常的道理争鸣转换为恶意的道德攻击,都是有失儒家身份的。

【余东海】东海态度(二)

东海主张去马尊儒,实属救世心切。因为我深深地认识到儒家文化普适天下万世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唯有儒家才能从根本上救民救国,道援天下,最终实现太平大同理想。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里的不可有二意:一指不利于现世之个人,二指不适宜现实之社会。救民不惜蹈危地,弘道何妨屈自身。

【田飞龙】反修例运动与两制融合难题

大游行及七一风暴标志着占中范式重新归来且有暴力升级,也标志着中美贸易战下“香港牌”再度升温,更折射出香港行政主导制的现实困境及中央在港管治能力的结构性短板。

吴飞 著《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出版暨序言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

【黎红雷】儒商精神与海上丝路的新拓展

十分高兴有幸参加泮庐集团向国家博物馆捐赠“泰兴号”遗珍仪式,并出席“清代沉船及19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座谈会。

【亨利·勋伯格】从猿到人再到超人

本文认为,我们的下一步是学会接受自我。

曾子研究院首次举办 “道传一贯”曾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会讲活动

2019年8月8日下午,“道传一贯”曾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会讲活动在嘉祥县大学书院正心楼举办。

【项阳】由钟律而雅乐,国乐之“基因”意义

中国当下所见能够相对完整演奏五声和七声音阶的乐器应从贾湖骨笛开始,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挖掘出数批、计数十支新石器时代早期6—8音孔骨笛后的认知。先民们的乐器实践,必有乐律理念生发。

吴飞 主编《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出版暨前言

在清末民初的经学研究中,“汉宋兼采”是一股不可回避的风潮,这股风潮流行于晚清,却并非是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

【吴飞】礼学即理学——儆居学派的思想脉络

近些年来,随着对清代学术研究的展开,以为清代“只有学术,没有思想”的论调已经逐渐被否定了。[1]而清代思想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礼理之辨。但究竟该如何看待礼理之辨,却还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领域。笔者认为,由黄薇香(式三)、黄元同(以周)及元同在南菁书院的诸弟子构成的儆居学派的思想史意义,就在于他们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