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彦】唐代监察官的选任与监督

“夫宪官之职,大则佐三公统理之业,以宣导风化;小则正百官纪纲之事,以纠察是非。”监察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官是监察制度运行的主体。

【吴钩】从日本新年号说起:年号究竟有什么意义?

昨天,日本公布了新年号:令和。从今年5月1日开始,日本将启用新的年号,旧年号“平成”退出日本舞台。

【许石林】“女不上坟” ——清明节民俗禁忌

拙作《关中男女不同席》一文,可以说,详细解释了男女不同席的由来,消除了不少对此习惯的误解。获得了不少读者的理解。

【许石林】怎样过清明节:记住这四个字,可以了

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临近清明节,连续接到一家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电视台、两个网络视频的采访邀请,内容是:谈清明节。

吴钩 著《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出版暨序言

作者通过给女儿讲故事的形式,选取了25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典故,温情讲述了宋朝的种种政治制度,包括仁祖之法、虚君共治、台谏系统、文官制、公议、科举制、封驳制、回避制、独立审判等,完整地呈现了大宋的政治文明成就。通过分析宋朝权力的架构、制衡、运作和得失,作者为“宋朝何以如此繁荣”以及“后来如何走向没落”提供了一个生动而···

【岳贤雷】《西铭》孝论:逆向时间性与自然血脉上的人文精神

基于逆向时间性,孝既确定了称为德性的根本点,厘清了其与血缘的关系,也获得了成为德性的现实可能性,即在时间、历史、家族史之中,才能将自身真正实现。孝通过对慈的逆向反馈,将自然转化为人文,而又不脱离自然的根基,这是孝之为孝的概括表述。

【姚中秋】《论语》论孝与道

中国思想绝无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始终有历史意识。人自觉地居于先人、后人之际,始终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上承先人之道,下对后人负责。中国文明于人类之重大意义正在于终结“历史终结论”之幻觉,而这一历史意识的基底就是孝。

中国政法大学举办“易象与周礼——《易》之为经的再思考”学术讲座

2019年3月29日上午九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邀请同济大学哲学系谷继明副教授来我校做讲座,题目为“易象与周礼——《易》之为经的再思考”。本次讲座是儒学讲坛第84讲,由国际儒学院副教授李春颖主持、人文学院哲学系吕明烜老师点评。

【张新民】从鼓励学生告密看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四大话语公害危机

告密往往是告密者针对被告者,排除了其他更容易选择的公开正常的渠道,自愿向能够施害的权高位重的另一方,主动采取的一种卑劣阴暗的社会行为,因而不仅破坏了个人私德,也伤害了社会公共伦理,从来都为正常的社会所不允许,当然也是传统中国不言自明的历史性共识。

儒家十教授:对当前高校动员鼓励学生告密问题的看法

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的关键成长期,对教师课堂讲义与言论缺乏审慎的理解与判断,不适合承担课堂监督责任。学生举报与告密机制损害了师生关系的基础性信任,破坏了教师的师道尊严,甚至倒逼教师照本宣科,疏远学生,不负责任。学生监督机制的政治收益远远低于对师生关系破坏的社会成本,更造成课堂思想活力与学术前沿互动的衰退。

2019己亥年上海清明祭奠孔子释典礼(祭孔大典)在上海文庙隆重举行

3月30日上午,清风日朗、春意融融。2019己亥年上海清明祭奠孔子释典礼(祭孔大典)在上海文庙隆重举行。本次大典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世界孔子后裔联谊总会上海孔氏宗亲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上海文庙、孔子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和组织共同举办。有来自上海、江苏、安徽···

【丁纪】深深的悲哀——对高校鼓励学生告密现象的感想

长久以来,我们社会所争议的,往往只是常识、底线意义上的事情。对常识、底线的不断争议,表明这个社会缺乏底线层面上的共识凝聚,表明底线屡屡失守、被突破,当此之时,却从来没有一种健康的力量出来坚持常识、捍卫底线。

【陈少明】儒学与自由——一个仍然有待商讨的问题

近代以来,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常见的对立观点,一种是视儒学为自由的敌人,一种是以自由为儒学的价值。从检讨这两种观点入手,通过引入“情感-责任”的视角,重新分析儒学仁爱的思想内涵,可以发现儒学的仁爱与自由主义的权利,是各自独立、互不代替的价值。无论今日还是未来,继续阐述仁爱精神,对儒学和社会,都是···

【吴钩】宋朝的瓦舍勾栏是不是市政工程?

我们都知道,宋朝时,几乎每一个城市都修建有瓦舍勾栏。瓦舍是城市的娱乐中心,里面设有酒肆、茶坊、食店、摊铺、勾栏、看棚等游乐设施;勾栏则是设于瓦舍之内的演出场所,每天都会表演杂剧、滑稽戏、歌舞、说书、杂技、魔术等节目。但你未必知道,宋朝的瓦舍勾栏很可能是宋政府的一项市政工程。

【杨新勋】元十行本《十三经注疏》明修丛考——以《论语注疏解经》为中心

元十行本在明代至少经历了正德六年补版、正德十二年补版、正德十六年补版、嘉靖三年补版和嘉靖重校修补五次修版,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嘉靖重校修补

【韩焕忠】三教关系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读牟钟鉴《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

儒道佛三教关系是中国哲学、思想乃至文化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但若要对其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却洵非易事。

【雷蒙德·塔里斯】论当不成哲学家

无论你进行的哲学探索有多少,仍然有很多方式让你当不成哲学家。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一辈子都处于人生的干扰之中,难以集中精力搞哲学。

【郭齐勇】探寻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记萧萐父先生

萧萐父是一位东方、中国的有底蕴的学人,他论说启蒙的时代又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开端,在现代性的弊病暴露无遗之际。在这种背景之下,由这样一位中国杰出的诗人哲学家,这样一位生命体验特别敏锐的思想家来论说启蒙,其意涵已不是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内容,而恰恰是超越了启蒙时代的启蒙精神,包涵了诸多反思启蒙或启蒙反思的内容···

【刘大伟】“浮云”考辨

对《论语·述而》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浮云”,前人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认为“浮云自在于天,非己之有”,因而“浮云”指与己无关。其二,认为是喻指聚散无常,容易逝去。皇侃《论语义疏》又云:“浮云倏聚歘散,不可为常,如不义,富贵聚散俄顷,如浮云也。”其三,认为是比喻不值得···

【孙晓磊 李圣华】浙学“由史入文”诠辩

浙学“由经入史”,但未成为专门的史学一脉。同样,“由史入文”,浙学也未成为专门的文学一脉。学者不排斥“小道”“小技”,合诗文于经史之学,昌言文本《六经》,风雅之遗,“经经纬史”,文以经世。在浙学史上,经、史、文三者之间更多的是互动,而非对立。其文学一脉因时而变,变化终不离于本根。以文章言,重浙学统绪,乾嘉而后变化始著。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