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岁末,孔阳国学工作室九十余位学友齐聚北京怀柔,一同参加了“儒者礼门大会”,聆听朱翔非先生教诲。朱翔非先生在两天内为学友们集中授课十余小时,将儒家真实的高度、儒者完整的生命状态原原本本地讲给到场的每一位学友。
1曾亦《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2赵金刚《朱熹的历史观:天理视域下的历史世界》3顾涛《汉唐礼制因革谱》4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5吴震《朱子思想再读》6徐洪兴《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研究》7程苏东《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8余治平《周公〈酒诰〉训:酒与周初政法德教祭祀的经学诠释》9朱杰人《朱子学论集》1···
蒋介石为什么如此急迫又紧张地转移护送孔德成?因为“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全面侵华,全国的抗战形势陡然严峻。山东是日寇重点攻占的战略要地,当年年底就入侵鲁南地区,曲阜的沦陷,已成不争的眼前现实。一个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日寇拐骗到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弄得当时的国民政府十分被动。
随着21世纪中国儒学的复兴,新的儒学形态也不断涌现。其中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郭沂教授从历史文献出发,试图以“五经七典说”重构儒家经典体系,以“道哲学”重新讨论中国哲学的理论构成,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世界哲学”视野的儒学理论形态。在2017年9月20-21日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曲阜)召开期间,本刊特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郭沂教授,在此以···
为纪念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长孙、第三十二世衍圣公、第一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百岁诞辰,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联合台北市政府共同举办「儒者之风–孔德成先生百年纪念会暨纪念展」活动,2019年1月19日于台北隆重举行。
以往十多日,南北奔驰,日程紧张,公私之事繁密,旅途匆匆零星于朋友圈对“张扣扣案”一审辩护律师邓学平先生的辩护词及其在读者中的反应做了些评论,现整理如下,乞方家赐教。
段玉裁自谓譔《说文注》之前,先纂有一540卷的长编,名《说文解字读》,然后据此长编檃括成《注》。本文详考段氏《说文注》成书之经纬,断定540卷长编之说事属子虚,其所以造为此说,实与当时江南学术圈传言其书剿袭他人之说有关。本文从段氏相关著作及友朋书札,考察《说文注》成书过程的一些纠葛,并对前述传言之虚实作出评断。
明朝于谦,既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又有世人传颂的高洁精神。不过,相比庙堂为官的事迹,他在杭州的青少年岁月却鲜为人知。其实于谦之所以有着杰出才能和清廉品质,与他在故乡杭州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1月12日下午,绮云书室成功举办“修身与事业”文化讲座。由西乡街道办主办的绮云书室国学讲堂是一个旨在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项目。2018年9月以来,绮云书室国学讲堂以每周一场线下文化讲座的形式进行,已经连续举办了17期。
“玉垒苍苍,锦水汤汤。德教化蜀,山高水长。”伴随着成都石室中学众学子朗诵《石室诵》的声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国家宝藏》公开课之走进石室中学暨宋拓蜀石经(复制本)赠予仪式”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成功举行。
《坦易家国赤子心: 梁启超与梁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第二辑之一本,重点介绍了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梁氏家风,重点介绍梁启超爱国、教育子女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中的一种,详细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家族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苏氏家风的内容、发展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详细介绍了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及范氏家风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重点介绍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王氏家风,重点介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2018年12月27日至28日,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三届年会暨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会在山东潍坊举行,首批88所“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通过复查审核,增设了第二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52所,设立“春秋课堂”36个,“春秋课堂”培育工程同时正式启动。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
“慈善文化会讲”作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慈善文化行动性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行动性研究”,推动学界与业界创建、践行、传播“体用合一”的现代中华慈善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
本书包括经典新诠、经学义理、经史考据等栏目,也包括书评、学术信息等等。尤其鼓励基于传统经典文献,于古今学术方法能够取精用弘,既说理透辟,复撅发新义的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