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陵】“博爱的理念与爱人情怀”讲座现场互动

“博爱”作为仁爱的基本蕴含,是中华文明本有的智慧和优秀传统。儒家既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又曰“爱由亲始”。仁爱与博爱的关系是什么?“博爱”思想的内涵、价值与意义何在?近代以来,世人对“博爱”和“爱有差等”存在哪些误读?如何爱人爱己,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贾芳芳】宋代的家塾

在赵宋不问出身的科举政策引导下,教育在民间受到了远超前代的重视。由于官学或数量有限,或设置兴废不定,其覆盖多有不及之处,“今家塾党庠遂序之制未立,是以州县虽有学,而士之耕养于田里者,远不能至,独城阙之子,得以家居廪食,而出入以嬉焉”。

【阳镇 陈劲】儒家文化与中国式管理构建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其组织基因是仁爱甚至博爱,这要求组织不要只思考个体视角下的利润最大化,而要以整合、系统、全局思维思考组织嵌入的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多重系统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在谋一域的基础上谋全局,谋全局但不伤害一域,追求整体式的“帕累托改进”。

【柯小刚】道器之间的“一画”之“一”

《逸周书·谥法解》云:“经纬天地曰文。”文是经纬交错的显象。“经”“纬”在此都是动词,都是画线的动作。

汉代经学工作坊第一期 “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白虎通》”在岳麓书院明伦堂举办

12月9日至10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汉代经学工作坊第一期“经学与政治之间的《白虎通》”在岳麓书院明伦堂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余位学者参会,围绕《白虎通》这一汉代经学的重要文本展开了热烈讨论。

【卢达】永嘉之学衰落途中的朱熹身影

永嘉学派的衰落,跟它的崛起一样充满戏剧性。温州作为荒僻之地,自设郡以来长期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在历史进程中几无存在感。然而到了两宋,短短两三代人时间便崛起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儒家学派。

【柴文华 康宇 王春辉】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而“文化自觉”则是一个民族站在世界历史高度对其自身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对民族精神的自觉反思和提升。从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可以看出,缺少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民族···

【陈晓霞】孟子的仁政思想智慧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12月9日—10日,“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实践全国高峰论坛”在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探索实践路径,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滢坤主持。

【李华瑞】关于重建北宋经学及学术思想的思考 ——《荆公新学研究(增订版)》序言

20世纪初,梁启超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翻案以后,研究王安石的热潮持续到今天而未见消退。王安石在政治、经济、文学和学术思想等领域都有建树。但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熙丰时期的变法为主,而对其文学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仍处于较为薄弱的境况。

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

12月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典籍跨语言知识库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组主办的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发布会暨古籍智能化研究与产业应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高校、出版界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会。古籍大语言模型主研专家、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东波进行专题汇报。

【张重岗】孔子诗教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思考孔子诗教的文化内涵,对于新礼乐文化的建构具有启示性意义。孔子诗教是在周代礼崩乐坏的历史背景下重建礼乐文化的重要环节,其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文化生命的自觉。

【黄玉顺】诠释与超越——孔子的天命诠释学及其创世论意义

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

【王伟】伊儒会通的起因和背景再探讨

本文关注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伊儒会通,它不仅仅局限于明末清初之回儒的著述活动,实际上伊斯兰、儒家、佛教和道家在这些学者那里融汇成了新质的哲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思想进程与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需要我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儒家邮报】第39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12月18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