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吾国家庭,父母视子妇如一种养老存款(old age pension),以为子妇必须养亲,此一种依赖性也。于妇视父母遗产为固有,此又一依赖性也。甚至兄弟相倚依,以为兄弟有相助之责。再甚至一族一党,三亲六戚,无不相传依。一人成佛,一族飞升,一子成名,六亲聚咬之,如蚁之附骨,不以为耻···
改制,是春秋经所提出的恢复王道、重建王道的思想。春秋经是王道之书,同时也是改制之书。所谓的道,指的是顺天应人的常道、恒道,是百王不易之道,如“大一统”继天奉元以养成万物,就是常道,仁义礼智信也是常道,不可以因爲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变。而制,指的是每一朝代爲了贯彻落实王道而制定的成法。
正统儒家的复兴,蒋庆是第一棒。过去三十年,“以中国解释中国”是儒家复兴运动里,最耀眼的流星。蒋先生之学,可粗分为二部分:其一是传承公羊学脉,其二是承康有为的应时改制之学。前者守先待后,功莫大焉。后者争议颇大,接受人的不多。
3月26日上午,“尼山讲堂”正式启动暨首期开播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程守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承彦出席活动。
五服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国语·周语》记载了西周五服制,但学界对其侯服和宾服的解释仍存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在黄帝像前净手上香、敬献鲜花,在祈福树下祈愿国泰民安……3月25日,壬寅年黄帝故里网上拜祖祈福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该平台,全球华夏儿女可以隔空共同敬拜轩辕黄帝。
宋代理学以易学为理论架构,但各家立论不同决定了对易理的不同阐扬。叶适集永嘉事功学之成,与朱、陆鼎立。陆学以心为本,故叶适于易学尤以破程朱理学为主。叶适从文本与思想两方面否定《系辞传》与《序卦传》,主张以《象传》为依据,兼及《彖传》,还理于象,于事上呈现义理的丰富性,从而为事功学确立易学论据。
“化经为史”是以学科化知识的形态,以专业化的现代学术方式,过滤掉了经学所曾包含的、在中国古典社会绵延了数千年的传统伦理价值与信仰体系。在现代《尚书》学的构建过程中,在经学转化为史学的过程中,经典的注解和叙事被现代学术的学科研究形式所取代,传统价值伦理体系失去了文献依托,这一盲区使儒家思想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面临···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是国学的核心。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自汉朝汉武帝时期起,得到极大发展。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萧山儒学文化源远流长,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的六大亮点,在浙江乃至中国儒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大家都知道,明王朝的官员俸禄十分微薄,朱元璋定下的官俸只有俸米一项,依品秩高下定米数,一品大员月米87石,九品小官的月米只有5石。永乐朝之后,俸米又按比例分成本色与折色,意思是,给官员发工资时,工资的一部分是俸米,一部分则折成钞、胡椒、苏木、绢、布。由于折色往往不按市价,官员领到手的俸禄实际价值常常低于法定标准···
我国书院的鼻祖,应追溯到春秋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杏坛讲学。但正式出现“书院”二字的是唐朝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书院的兴起始于宋代,到元朝书院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历史悠久、形式浩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重要音乐形态——雅乐。雅乐出自宫廷庙堂,典雅纯正,和谐庄重,“乐教”华夏绵延几千年,塑造了中国礼乐文明,载入世界文化发展史。礼乐文化,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塑造了崇教重文、守礼贵和的礼仪之邦,培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精神。“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中国礼乐···
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于线上举行了2022年度首场“精神人文主义·云讲堂”,也是本系列讲座的第26讲,题为“大抵心安即是家:儒家心学一系‘家’哲学的另一面向及其现代影像”,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研究员陈立胜。讲座由长江商学院研究学者、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建宝博士主持并评议。
《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著作,影响遍及全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主题展》以孔府旧藏《论语》文物为依托,广泛借调国内各大博物馆相关古籍文献,解决《论语》向大众普及的重大课题,发掘并传播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所谓“内政外交”,是今天人们所经常谈论的话题,大体是指以国家爲对象的对内对外政策框架。而今天所谓的“国家”观念,在中国自古以来是不曾有的;卽使有,也是一种乱世下的现象。在王道之治下,是不会强调国家观念的。这并不是说古代缺乏现代的治理观念,而是中国人自古所重的,是讲究相互之间联结的“关系”,而非必分你我、界限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