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壁生】刘宝楠《论语正义》的得与失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对汉注采择极为精审,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从群书引《论语》内容发掘《论语》的“汉人旧义”。20世纪敦煌文献出土,使今人可以看到,刘宝楠的“汉人旧义”,有大量与新出土之说若合符契。同时,刘宝楠《论语正义》的问题,主要是大量引用先秦两汉子书、史书中的说理之言,解释《论语》语录,因此,出现许多似是而非、···

【张城】经史辩证,持世救偏——章学诚经史观新论

章学诚之经史观,核心即六经皆史之经史观,周孔之分之圣人观,即器明道之方法论,学于众人之知行观。章学诚看似尊史抑经,实则为尊经前提下纳史入经,经史并重。由此,经立基于制度实践之史,史则随时撰述提升为经。

【姚中秋】绝地天通:中国式宗教治理之道与世界宗教分类之尺度

作为历史事件,颛顼、帝尧持续进行的“绝地天通”努力树立了中国宗教体系之最大敬仰对象——天,其根本属性是无人格性、不言。这一早期宗教革命推动了人的发现与精神的人本化、理性化;绝地天通也构成中国宗教治理之基本方法,型塑了独特的中国宗教生态。

【刘强】苏轼的孔子观、道统论及教育思想遗产

实际上,在苏轼心目中,不仅孔子是其终生致敬效法的“圣人”和“吾师”,孔子和儒家所标举的仁义礼乐更是其秉承弘扬的“道统”,而佛教和老庄则是其常加抨击的对象。尽管苏轼、苏辙兄弟试图调和三教之关系,但其思想的立足点显然还在儒家。与此相应,苏轼的“政教观”“文教观”和“情教观”,也是植根于孔子的德治和人格教育思想基础之上的。

何益鑫 著《〈周易〉卦爻辞历史叙事研究》出版暨后记

作者认为,《周易》卦爻辞原是一部系统性的历史叙事,其叙事跨度从文王即位之初开始,经过文王、武王的时代,直到周公致政于成王结束,涵盖了商周之变的主体过程。为此,本书详细考察了卦爻辞关于“帝乙归妹”“受命称王”“晚年征伐”“武王克商”等重大历史事件及太姒、周公等人物的叙事,并从叙事角度对六十四卦卦爻辞作了全面的注释和解说。

【田飞龙】制裁帝国主义的降临

面对美国的长臂管辖与非法制裁,中国采取了真正的多边主义立场以及依法正当反制的正义立场,涉外立法与涉外法治建设快速推进,《反外国制裁法》掷地有声。中国为世界争取公义,但唯有国际社会的集体行动,才能真正驯化危害国际体系的美式“制裁帝国主义”。

【邓国宏】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透视乾嘉新义理学的一个新视角

学界早有一种看法,认为乾嘉思想学术和荀子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惜乎没有太多的具体论证,因而未受重视。刘师培曾有言道:“曾子、子思、孟子,皆自成一家言者也,是为宋学之祖;子夏、荀卿,皆传六艺之学者也,是为汉学之祖。”[1]刘氏此处汉学与宋学相对而论,其汉学概念即主要指的是乾嘉汉学。[2]其论颇有创见,但实亦渊源有自。实际上···

【余东海】平等和差等

儒家的平等是中道的平等,有四重义:一是良知平等,人人皆有良知,人人良知平等;二是人格平等,只要是人,就具有相同的、不受侵犯的价值和尊严;三是人权平等,每个人都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四是机会平等,政治领域和社会职位向所有国民开放,经济领域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

【吴祖松】《论语》论约两章新解——兼论孔子约之工夫思想

《论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的“约”和“乐”应以本义来解,句意应解读为不仁者不能够长时间约束自己,也不能够长时间保持内心的和乐。“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是对有恒的正面描述,该句应解读为从无而做成有,以虚而达到实,以约束自己的工夫达到内心舒泰的境界,做到有恒真的是很难呀!本文通过考据···

陈卫平 著《儒学之“道”的哲学品格》 出版暨自序

儒学特别是儒学之“道”能否称得上哲学?这是中外颇有争议的问题,本书作了肯定性的回答。哲学作为“类称”的本质规定有两个方面,即探讨宇宙人生最根本的普遍性原理和人最根本的价值理想,而儒学之道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由此表现了哲学的自觉和个性。儒学之道这两方面的意义是围绕“性与天道”而展开的,同样讨论和回答了康德的四大哲学问···

陈永宝 著《朱熹的儿童哲学研究》出版

本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朱熹的儿童哲学”,意在从总论的角度解决“朱熹儿童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第二章“蒙学思想与儿童哲学”,意在从朱熹的儿童观中开出朱熹儿童哲学存在的可能性;第三章“没有‘儿童’的儿童哲学”,意在指出马修斯式儿童哲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第四章“赤子之心与儿童哲学”,点明了朱熹儿童哲学的核心内容···

​陈祖武 著《清儒学术拾零》出版

《明清史学术文库:清儒学术拾零》主要内容包括: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明儒学案》杂识、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双鹤瑞舞赋》考证、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姚际恒与《仪礼通论》等。

【郭齐勇】蒙培元先生的创见与贡献

蒙培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是我很敬重的前辈学者。他的高徒黄玉顺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编辑出版了蒙先生的全集,又拟召开会议,编辑会议论文集。

【魏衍华】梁漱溟论“周孔之教”与中国文化

自“世界大交通”以来,西洋势力和西洋文化的东来,给“千百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回应西方势力的强势入侵?如何调整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时代赋予当时思想家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房伟】一生有“礼”的中国人

“礼义之邦”之概念早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却有更早的渊源。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龙山时代中国已有了礼制的雏形。据《礼记·表记》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由此将夏、商两代的文化分别概括为“尊命文化”“尊神文化”,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