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思潮盛行时期,很多人怀疑《论语》的真实性,认为《论语》各篇是孔子以后的人在240多年里陆陆续续加进去的注。中国人的疑古思潮影响到海外,海外不少学人步中国学者后尘,有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美国白牧之、白妙之夫妇说《论语》只有第四篇的前十六章尚属可信,其他都靠不住。如若《论语》只有《里仁》篇的前十六章靠得住,其···
关于儒家的政治,这些年大家谈的非常多。大陆新儒家出来之后,他们号称政治儒学,以区别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大家争议不断,看法也不同。对这样的一些分歧,我们应该关注。我个人把儒家的政治,归结为教化主义,即教化的政治观。
2021年11月6日下午,第十三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路》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主讲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宋立林教授担任与谈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应邀出席点评。
“生活”作为一种向上的创造,其动力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期被系于意欲,但1950年代以后则被系于理性。理性不同于注重分别的理智,而是在生命要素(如知-情-意、理智-情感等)的平衡力与统一力。理性才是生命之所以具有活力、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文化宇宙的根本。
《下学集腋:李景林学思小集》取“下学而上达”“集腋成裘”之意,汇聚李景林教授历年撰写的、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札记、短论、演讲、对话、序跋、书评、琐语等各若干篇。
作为新法家的代表人物,陈启天将近代中国所处的世界称之为“一个大的新战国时代”,他认为应当发扬在战国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法家思想,才能适应新战国时代激烈的国际竞争。
天字多义,但作为本体的天,即昊天上帝、性与天道、形而上的天,有没有人格,只能有一个答案,不能时而没有,时而有。我的答案非常明确和绝对:没有。天无人格这一点,应该是儒佛道三家共识,佛学道学亦不立人格之天。佛教道教将人格赋予天道,那是一种宗教的本能和需要。
纵观中外哲学思想发展历程,一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是基于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始于某一确定性的发生基点而展开逻辑推演,*终以得出或确证普遍性真理为目的。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现状,论证人而为仁的价值合理性,进而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主体成仁为价值目的的整体理论。
北京时间11月3日,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消息一出,国内的知识界一片哀悼。李泽厚是八十年代极具影响力的青年导师,思想和著作传播甚广。但是,在思想史、学术史上,他到底处在怎样的位置,是位怎样的哲学家,好像不太容易下结论。
这张照片的珍贵处在于,它正是记录了当时的现场场景,正是李泽厚问我“你认为你自己的哪本书写得最好”“不算编的”的那一刻。所以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人生中这种有典故的照片是很少有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一书我记得是1992年秋天在哈佛开会时当面送给李泽厚先生的,当时他对我说“你是张先生门下的龙···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常青藤,是中国文明构成的重要思想根基,时间赋予了它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的一般大众化内涵与人们的行知悄然融合,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生命的关怀是儒家思想中“仁”的体现,这个过程始于孝悌亲情,逐渐从关怀个体人生直至深入宇宙生命,它···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说:“中国是欧洲以外仅有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自远古起,其古老的本土文化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世界汉学诗经学》丛书(四册),在充盈学术蕴味之余,为读者带来了别样的文学之旅,并体味在以往的某些时段,那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与《诗经》有关的事情。
2021年10月23日,第三届诗词与诗礼文化研究国际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本论坛由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上海大学教育部中华古诗词吟诵和创作基地承办,来自海内外的八十余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诗词与诗礼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坚持古今贯通的学术视野、中西融合的学术特色基础之···
选取儒家传统的一些精华,同时对于其糟粕——例如父权制——进行重新阐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可取的做法。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儒家传统有了更多认同,最终政府本身也接受了一些儒家价值观,例如,和谐有助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湖湘学派研究》,商务印书馆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