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刚】海昏侯墓汉简《论语·知道》篇首章释义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发现的“道之易”呢?据学者考证,此章与《礼记·乡饮酒义》《荀子·乐论》《孔子家语·颜回》等联系紧密,然对比文本可见所论并非一事。

【王琦】宋代《大学》诠释的转向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自唐以前无别行之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五),湮没无闻。为什么到了宋代,《大学》能够一跃而为“四书”之首,成为上至帝王下至普通百姓修身立德、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经典?这与宋代《大学》诠释理路的转向,以及朱熹对《大学》的创造性阐释密切相关。

【崔海东】从《论语》“明体达用”看蒋庆政治儒学判教之误

蒋庆先生判教认为儒学分为“心性”与“政治”二派,二者由于传承、性质、对象、功能不同,应成对列之局,分治“人心”与“政治”。然而《论语》显示,孔子儒学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由下学人事,籍工夫返本体,由本体上达天命,从而体证天境,然后再发诸人事,仁民爱物,峻极于天。故而蒋庆先生判教误在:第一,儒学不能分割体用为平行两派;···

【王琦】朱熹理学化的帝学思想 ——以《经筵讲义》为中心的考察

《经筵讲义》是朱熹为引导宋宁宗成君德立圣治,建构其理想的帝王之学而作。为此,他紧扣《大学》三纲领,以“天理”所赋之“明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诠释了尧舜可学而至的理论依据及工夫进路,从而将帝王纳入了“天理”所规范的范围,要求他与普通人一样按照理学的标准修身,成就盛德至善的圣王功业,寄寓了朱熹以学术影响政治,以理学建构···

【吴钩】宋朝与明朝,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宋王朝与明王朝,相隔不过一百年,却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气质与风格。

【王厚明】宓子的远见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智囊》中记录了宓子治理单父的一则故事。齐人攻鲁,由单父。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许。俄而齐寇逮于麦,季孙怒,使人让之。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

“江南儒学”系列讲座“陆陇其与清初朱子学: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个案研究”

2019年5月8日上午,“江南儒学”系列讲座“陆陇其与清初朱子学:明清之际江南儒学的个案研究”(2019年第六场/总第十场)于复旦大学光华楼哲学学院开讲。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张天杰教授主讲,何俊教授主持。

【何益鑫】《周易》所见“伐鬼方”的历史叙事

近代以来,学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周易》两次“伐鬼方”的记载多有关注和探讨。但由于不了解《周易》卦爻辞一贯的历史叙事,这些探讨只是抽象地肯认之,而不能对其确切含义作恰切的了解。

【丁四新】汉初哲学发展的动力及其思想斗争新论

反思秦亡和时变之鉴,论证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国家实行何种统治形式和建立何种秩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围绕此一问题的学派斗争,它们是汉初乃至西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出版暨整理前言

李镜池先生是现代著名易学专家,其一生著述,主要围绕《周易》展开,内容涉及易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其中既有对经传的注释校勘,又有对义理的阐述抉发,对当代易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作者将《周易》经、传分开研究,采取“古史辨”的科学方法论和进步的历史发展观,对《周易》加以系统整理、科学阐述,破除了长久以来···

《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首发式暨“易学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大举行

4月28日,《李镜池周易著作全集》首发式暨“易学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华书局、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东省社科院、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的40多名周易研究学者汇聚一堂,就李镜池易学著作与“易学与文化传承”进行···

【李竞恒】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迷思与真相

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古代妇女只是和缠足、贞节牌坊联系在一起,总之一片黑暗。但实际上,真实历史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古代妇女的身份地位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并非五四话语中描述和想象的状况。

“人情与礼制——以三年丧期的争论为例”,孟庆楠主讲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86讲

2019年5月9日14时,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副教授来我校作讲座,题目为“人情与礼制——以三年丧期的争论为例”。此次讲座系儒学讲坛第86讲,由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主持。

【崔海东】论孟子“四端说”对孔子“忠恕观”的发展

孟子在继承孔子“忠恕观”中之德性主体、心理发生和推己及人三大原则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其内含转化机制,形成了“本心→四性→四心/四端→四德→成己→及人→爱物→知天/事天”完整的“内圣”开出“外王”的体系。

【田飞龙】特朗普复数双边主义背叛国际法——从中美贸易战陷入“持久战”说起

贸易战阴霾下,世界到底选择特朗普的复数双边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改良型多边主义,是当代全球治理和新国际法塑造的致命问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