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婉丰】从“孝悌”到“举孝廉”——略论汉代政治与伦理的同构

西汉虽承秦的制度而立国,然而统治思想上却极力矫正秦政的流弊,从统治者自上而下对“孝”的推崇、践行到以此为基础和标准形成“举孝廉”制度正是其中的重要举措。这个过程折射出的不仅仅是所谓的儒学“独尊”,更重要的是儒家政治观念与价值取向对国家政治的多方面渗透与引领。“举孝廉”制度的推行,一方面成为政府选拔和储备人才、扩大政权···

【蔡杰】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批评与重构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之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庞大精微的“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基于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框架,结合心学与清儒的有效批评,有必要恢复宋代以前将孝悌视为本性的认识,以及重构孝悌的心、性、情架构,展···

【韩德民】“辩证法”的隐身与当代学术思想的浅薄化趋向——以刘清平儒家“悖论”批判为···

儒家“孝悌”和“仁义”两种观念间相互支持而又相互限制的二重性关系,本是对现实领域客观存在的社会—宗法二重属性进行理论提升的结果,也是儒学实践生命力的根本保障,偏执于话语形式层面的所谓逻辑“批判”,无助于揭示儒家思想张力的实践根源,也不利于呈现儒家思想传统的内在丰富性,反而可能会对阐释主体自身思想的深化造成消极性限制。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

读《论语》一定要回到我们的生活世界里去。在现代的社会中,信息是堆积的、知识是构造的、智慧则是生命的生长。《论语》重要的不是概念的定义,而是当下亲切地要我们自己去体认。

【谌衡】论《孟子》田地制度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以井田为基础可以形成社区,乃至于扩大至邦畿,不同的行政区划从基础层面形成了乡学与国学的第等。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明人伦”,应当达到的效果是“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进一步可引出教育与养老、祭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莫砺锋】说“孝悌”

人类社会所以异于弱肉强食的禽兽世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类具有伦理学的观念。否则的话,人类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正如孟子所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所谓“人伦”,所谓“仁义”,都是属于伦理学的观念。那么,人类的伦理学观念是从哪里来···

【王江武】浅论康有为对“孝悌”观念的重新诠释

传统儒学重“亲亲”,不仅视之为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推仁爱及于他人,乃至于万物的为政之君德的根基。故有子以孝悌为行仁之本,认为若不能孝悌于其亲,则既能忍于亲,则孰不可忍!故而以为仁德之存,必以孝亲为始,而后方能推爱及于他人,故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