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儒】“德润身”:理解儒家的核心命题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德润身”的命题,这对于儒家思想系统而言,可谓画龙点睛之举。“德润身”,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鲜明独特的一面,是理解、践行儒家时不可不特别留意之处。这三个字,即使不能说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为其“眼”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这一命题是开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黄玉顺 任剑涛】儒学反思:儒家·权力·超越

2019年10月2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与清华大学政治系任剑涛教授在青岛嘉木美术馆的荒岛书店相聚。两位学者出于对当代儒学之出路的现实关切,就儒学史上的内在超越问题及其与世俗权力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剖析,从而对两千年儒学发展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提出了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刘丰】制造“三代” ——儒家“三代”历史观的形成及近代命运

儒家在《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三代观念。早期儒家认为,三代之所以为一个整体,其根本在礼。从《礼记》等资料可知,三代礼制损益的重点在祭礼。儒家用德来解释三代历史的更替。正是德与礼的变奏使三代不但成为儒家文明与价值的源头,而且还在历史概念的基础之上发展为解释历史的模式。近代以来的史学发展虽然否定了儒家建···

【杨海文】“本心之明”的遮蔽与唤醒 ——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的伦理学解读

经过与孟子的辩论,夷子的本心之明被唤醒,亲亲的特殊性得以证成。厚葬胜过薄葬,仁爱高于兼爱,经由亲亲的特殊性推扩并充实性善的普遍性,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重大的思想史价值;爱父母、尽孝道的本心之明是我们过一种道德人生的必由之路,这是夷子在“亲亲”等问题上“逃墨归儒”最切要的伦理学意义。

【黄玉顺】董仲舒思想系统的结构性还原 ——《天人三策》的政治哲学解读

“灾异”说是理解董仲舒思想体系之整体结构的核心枢纽,因为他正是通过解释“灾异之变”现象来臧否政治而引申出自己整个思想系统的三大板块及其关系。灾异说的政治理想却是皇权帝国之“大一统”的完善,这恰恰是对前述儒家神圣代言人的主体独立性的解构,从而也是对“灾异”说本身的解构,因而促使后世儒家转向“内在超越”。

【赖区平】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 ——从《中庸》戒、惧、慎独三义说起

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体)为线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它们亦可视为儒家修身学的三个演变阶段。从思想史视野厘清这三种修身进路的特征,及各自的利弊和合理性,可为修身学及其实践的当下开展提供参照。

【方旭东】儒家对人工智能伦理的一个可能贡献——经由博斯特罗姆而思

博斯特罗姆关于“工具趋同论”以及人工智能设计的“恶性失败”等理论具有深刻的洞见,为我们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用博斯特罗姆的理论对最近的一个儒家机器人伦理版本进行检查,立刻就能发现后者存在的不足。在肯定博斯特罗姆的同时,本文也尝试用来自儒家经典《中庸》的“以人治人,改而止”命题去改善博斯特罗姆推荐的间···

【李心峰】试论儒家艺术理论的普遍意义与永恒价值

儒家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是儒家学说当中最核心的部分。离开了儒家的艺术思想,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学说则说不完整、说不透彻。

【周启荣】礼法儒家:荀子的“群居和一”社会论与“性恶”论的关系 ——兼论儒学发展的···

本文主旨有三个:第一,从历史文字学来论证荀子性恶论中“恶”的各种用法,並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分析“性恶”的“恶”字应指“静态厌恶”,而不是“动态作恶”的涵义;第二,分析性恶论在荀子儒学礼法系统中与他的“群居和一”社会论的逻辑关系。第三,荀子发展孔子礼法思想的重要性在清代随着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而得到承认并推广,通过对戴震与凌···

【安靖如】儒家公共理性可依赖于公民宗教?

根据金圣文的观点,儒家公共理性这一概念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有助于表述现代儒家文化圈(如韩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又可以起到理论规范的作用,从而指导儒家文化圈国家发挥更好的社会与政治功能。金圣文对儒学公共理性的论述过于薄弱、抽象,与韩国文化之根所表现出的价值与实践背离太远。因此,他需要更明晰地阐述其理论并纳···

【王硕】悔·治悔·无悔 ——从儒家视角论道德悔过的意义与困境

本文从儒家立场出发,直面现代“毋悔”观念的挑战,为悔过的意义做出了辩护,同时也对悔过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悔过并不是徒劳、退转、虚幻、无力、全然痛苦和可有可无的。悔所具有的独特意识结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并改正过恶。现实中工夫的歧出与断裂,并不根源于悔,而应归因于尚不完善的人格结构。

【涂可国】儒家天命责任伦理论纲

儒家的天命责任概念与西方的自然责任范畴较为接近,大体呈现两种意蕴:一是指儒家有关人为自然所赋予的责任;二是指儒家关于人所应履行的事关天命的责任。儒家天命责任伦理思想是儒家责任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儒家的道德本体论。

【曹晟旻】“体用”范式下的现代权利观念塑造——基于对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整合

为更好地结合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塑造现代权利观念,必须首先为儒家权利观念的存在辩护。当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等级性与伦理性两个方面。虽然,其有别于社群主义权利观所具有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政治性,但却不能就此对儒家权利观念加以否定。

【敦鹏】儒家的分配正义思想及其现代反思

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

【蔡志栋】儒学:思想资源抑或研究对象?——冯契与儒学关系新论

晚年冯契虽然对正统派儒学颇多批评,但还是在两个紧要之处受到了儒家的深刻影响。一个影响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心无本体,功夫所至,另一个影响是自由的道德行为的四要素深深浸染于原始儒家的仁智统一原则。严格地说,在冯契那里,儒家作为研究对象和思想资源有的时候颇难区分,但以上两点大概主要是以思想资源的面貌发挥作用。这从一···

【许石林】黑格尔批评《论语》虚伪?你确定不是邓晓芒说的?

某友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人说测试一个人是否有做学术的性格心理等等,他朗读了一段据说是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写给朋友的信,信中批评《论语》不是哲学、虚伪。看看读到这封信的人是愤怒还是冷静,如果是愤怒,就不适合做学术,因为其封闭、不开放云云;如果是冷静,大概就适合了。

【刘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学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2019年的儒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扎实分析,也有对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的当代创发。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对此年的儒学状况进行梳理,分别是:儒家经学与子学的互动、宋明理学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现当代儒学的拓展深化、礼学与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比较视野下的儒···

【成中英】儒家的自我理念:论儒家哲学中的修己与自由意志

如何规划自我以应对构建良好社会与正义政府之需求,是儒家哲学始终关切的重心。“自我”概念蕴含时间的与超越的、参与的与反思的两个面向,中国语境下的“自己”,其中“自”与“己”则分别指代这两个不同的面向。

【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

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建立超越的基础,这体现了儒···

【余治平】“荀子入秦”:何以成为一次文化事件?——儒者直面法家治理的精神体验与思···

荀子最先从强秦的一派繁荣中看到了其灭亡的迹象,而“唱衰”秦国,矮化秦政。而随后不久强秦帝国的轰然倒塌、关于儒法孰优孰劣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实践,则更说明“荀子入秦”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