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伦】论中国哲学的普遍性

西方文化和哲学普遍性的神话,是建立在将普遍与特殊概念截然二分的知性思维方式上的。如果我们接受黑格尔普遍、特殊、个别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将普遍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有差异的同一的概念,同时吸收中国传统对普遍性问题思考的积极成果,我们就不但能够以超越现代性思维的方式证明中国哲学的普遍性,而且还能对普遍性概念本身作出中国···

【钟锦 黄曙辉】熊十力的思想试验可能不成功,但给中国哲学保留了希望

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字子真,别号有漆园老人、逸翁,湖北黄冈人。他生当晚清,父亲是乡塾的教师,耕读传家。但他还受了新潮书籍的影响,二十岁时便投身武昌新军,从事反清,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运动。三十五岁经梁漱溟等介绍,进入欧阳竟无主持的南京内学院系统学习唯识学,转攻学术。

【周启荣】礼法儒家:荀子的“群居和一”社会论与“性恶”论的关系 ——兼论儒学发展的···

本文主旨有三个:第一,从历史文字学来论证荀子性恶论中“恶”的各种用法,並在这个基础之上重新分析“性恶”的“恶”字应指“静态厌恶”,而不是“动态作恶”的涵义;第二,分析性恶论在荀子儒学礼法系统中与他的“群居和一”社会论的逻辑关系。第三,荀子发展孔子礼法思想的重要性在清代随着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而得到承认并推广,通过对戴震与凌···

【张立文】中国哲学之道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的哲学,气傲烟霞,势凌风雨,反思纵横,中得心源,钩深致远,唯变所适。它将中华文明智慧的曙光,照射在哲学史上,使东方智慧之爱,尤为鲜艳灿烂。

【孙向晨】我在德国讲《孝经》遭质疑:现代世界讲这些还有意义吗?

中国人自己的传统在近现代的历史上就被屡屡改变,对于这种不适应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现代性的代表,而所有非西方世界无非是迈向现代社会。这样的说法,虽然大家现在普遍认为是政治不正确的,但在现实世界中,多多少少还留有这样的思想痕迹。当中国哲学开始“进入”时,实际上,就会对他们的传统规范造成某种冲···

【刘笑敢】中国哲学的取向与入径——以对孟子性善论的研究为例

牟宗三和安乐哲都采取迂回切入的研究方法,分别引入康德哲学和过程哲学来建立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混淆了孟子的本意和自己的诠释,没有区分尽可能准确理解古代经典和建构现代理论这两种不同的工作。虽然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只有研究者对这种区别有清醒的认识和自觉,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建构理论,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才能···

【专访】杨立华: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今年,杨立华新作《中国哲学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书评》在北京大学采访了杨立华,请他谈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隆重召开

2019年9月21-22日,第三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以及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再现——荒木见悟与中日儒学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再现——荒木见悟与中日儒学国际研讨会”于2019年9月14日至1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中日两国共30余位学者就荒木见悟教授(1917-2017)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学术贡献及其研究方法,同时围绕中日儒学如何展示中国哲学丰富性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林安梧主讲“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克服之道”,南京大学东林学术讲坛第二期举办

林教授由中国哲学合法性、话语与权力的问题引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这一困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典阅读的缺乏,二是学术话语的贯通问题。

【郭齐勇】探寻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记萧萐父先生

萧萐父是一位东方、中国的有底蕴的学人,他论说启蒙的时代又是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的开端,在现代性的弊病暴露无遗之际。在这种背景之下,由这样一位中国杰出的诗人哲学家,这样一位生命体验特别敏锐的思想家来论说启蒙,其意涵已不是西方近代启蒙主义的内容,而恰恰是超越了启蒙时代的启蒙精神,包涵了诸多反思启蒙或启蒙反思的内容···

【王宝峰】以经学为主体内容——重思中国哲学之“法”

未来以经学为主体内容之中国哲学,当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动机与核心,通过传统中国哲学经典文本与时代问题的对话(dialogue),以新的经学理论形态“修复”(rehabilitate)传统经学“教化”(Bildung)之用,并藉此以消除中国传统经典与现实生活信念之间的紧张,实现经学“无时间性”(timeless)历久弥新之价值,以深具双重效度的“中国哲学”···

【曾海军】论“做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

一种哲学作品读起来未必是“最哲学”的,也未必是“最中国”的,却是“最中国哲学”的,这种意义必定具有时代性。而这种哲学作品以“做哲学”为其创作的主张,不但能鲜明地与之前的哲学活动相区分,乃至使其更像是被哲学所做,则这种时代意义进一步显示出来。

【郭齐勇】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至少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作为意义世界的“中国哲学”,即其中蕴含的终极意义、人生价值理念与境界,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天人之际”“性命之源”等中华文化的根源性思考,总体的或分别的“道”与“理”,还有中华民族的五常、八德等核心价值;第二个层面才是作为学科建制的或知识与学术层面的“中国哲学”,即可以断代或分门别类或个···

“中国哲学的本来、外来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8年年会在杭州召开

2018年11月16日—18日,“中国哲学的本来、外来与未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8年年会在杭州隆重召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