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两股重要的思潮。以往的中国经学史研究往往忽视“中体西用”论的经学史背景及其与“汉宋调和”思潮的内在关联,而有关“中体西用”论成因的解释也往往只强调外部的西方文化冲击或政治斗争。但“中体西用”论的提出绝不仅仅是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也不只是起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斗争,而是更深层地起于嘉道以···
4月1日上午,位于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首次推出VR网上全景展馆,以全方位环视视角实景展示富厚堂,较好地呈现出昔日侯府及曾氏家族的历史变迁。曾国藩故居旅游区管理处主任彭宁武介绍,在清明前夕推出VR全景展馆,将给全世界“藩粉”及海内外曾氏家族后裔营造共同的网上精神家园,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这处百年侯府焕发勃勃···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后桐城派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章选本。是选括囊四部之文,分门别类,类分诸体,体现出鲜明的文体分类观。曾氏的文体分类借鉴吸收了姚选的分类思想,又别具自家面目。是选将姚选所分十三类文体损益为十一类,又聚合成三门,创构了以门、类、体为层级的三级文体纲目,这在古代文体分类由博返约···
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作为“新教育实验中国文化课程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朱永新教授领导,由项目负责人黄明雨及其团队具体执行,由新教育基金会下设”中国文化和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基金支持。本文是姚中秋教授在2019年2月份主讲的近代历史人物系列授课记录,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林乾做客北大博雅讲坛、新华大讲堂,围绕曾国藩家训中有关“劝学”的方法,为我们分享了曾国藩指导子女读书的“看读写作”等多个面向,对今天具有颇多启示。以下讲座内容摘编自现场录音整理稿,经主办方以及林乾教授本人校核并授权发布。
为何儒家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与西方古典、近现代自由主义以及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的解读如此不同,其理据何在?其对于当代中国人考虑家庭的关系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清代三杰”之一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为师、为将,深受毛泽东的称赞。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读书治学伴随他叱咤风云的一生。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中,曾国藩尤其推崇其“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并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