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浩 王涛】义庄族田: 我国古代宗族的慈善模式

古代中国,“宗族”既是一种具有血源性的民间团体,又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基层组织,宗族组织“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宗族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规模结合起来,依托财产共有的族田义庄,为宗族成员提供包括衣食、教育、恤孤、养老、医疗、婚嫁和丧葬等各方面的保···

【许石林】捐钱多,并不能一定说明你会做慈善

在某慈善活动颁奖会上应邀讲话,我说:各位有能力做慈善的人,就是俗话说的有钱人,做慈善就是兼济天下,利他、达人、做功德,也就是古人说的富而好礼之人。非常令人敬佩!但是,看资料显示,各位没少捐钱,但捐钱多并不能一定说明你会做慈善,不能说明你们把用于做慈善的钱的作用,发挥到效果最大化。你们应该像你们擅长的做生意一样···

【康晓光】区域慈善生态系统的三重结构

中国的慈善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形成,自然、民间和政府三种力量分别建立起三种系统结构,三种系统结构叠加在一起,共同支配着中国慈善生态系统的运行。其中,自发秩序最为稳固,而且能够与其它秩序顺畅兼容;民间建构的组织结构最不健全,而且最为脆弱;政府的统合结构最完善,也最为强大。

【康晓光】文化+制度:慈善繁荣的两大支柱

尽管“慈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每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有所不同,但其不变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利他”。所谓“利他”,即为了他人的福祉,自愿地、不求回报地、贡献出自己的宝贵而稀缺的资源。

如何走出中国慈善领域“体用分离”的困境?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会讲缘起于中国慈善领域“体用分离”的现状。透过中国传统的“体/用”思维分析中国慈善乃至中国文化会发现,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之“用”与“体”大举进入,而中国传统之“用”与“体”则全面退却,当下中国慈善领域同样面临慈善之“体”混乱交织与西方慈善之“用”水土不服的双重困境。

【李守力】从经学视野看慈善

2018年12月16日,李守力先生参加由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主办的第一期“慈善文化会讲”,受聘为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并发表就职演讲:《从经学视野看慈善》。

【康晓光】 古典儒家慈善文化体系概说

如果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不足以“独自”支撑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那么,以传统慈善文化为基础“能否”以及“如何”开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慈善文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回答一个“前提性问题”,即是否存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如果存在,它拥有什么样的内涵、逻辑与功能?本文尝试回答“前提性问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