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双伟】以华词发其朴学:皮锡瑞的骈文与经学

皮锡瑞中年以前酷爱辞章,对此也颇为自信,曰:“少壮真难再,文章敢自欺”(《四十初度述怀四十韵》)、“绮岁娴词赋,清时拙走趋”(《章江泛船四十韵》)。他重视诗赋、骈、散文且强调入门须正,主张诗、赋师法唐人,骈、散文上溯八代。诗歌宗唐、骈文溯源八代不足为奇,但主张赋法学唐代、散文取法八代,可见其对丽辞的偏爱。中年以后···

【刘增光,刘林静】2020年儒学研究综述

2020年的儒学研究呈现出多元样态,具体可分疏为五大主题:经学研究的兴盛、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进展、现代新儒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一个特殊主题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儒学界对此人类共同困境的儒学省思。本综述的内容以学界相关专著为主,论文为辅,通过对2020年儒学研究梗概的梳理,呈现儒学研究的最新趋势,···

【黄开国】论经学的分派与分期

经学的分派与分期是经学史的重大问题,自四库馆臣提出二派六期说以后,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分期说,分派说也有二派、三派、四派说的异义,这些分派分期说都存在共同的理论缺失,就是都没有解决经学分派与分期的关系,及其分派分期的根据是什么。经学的分派与分期看似二个不同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陈壁生】郑玄的“古今”之辨

两汉今文经学以经为常道,克服经的“时间性”与“历史性”,五经之文,在材料的意义上,是先王之法,经过孔子的删削述作,把殊时、异世,各不相沿袭的先王之法,结合成为统一的孔子一王之法。郑玄吸纳《周礼》,并以《周礼》为本注其他经书,将经传中大量与《周礼》不同的内容理解为唐虞夏殷之法,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对《士冠礼》“古者生···

【朱杰人】应尽快在大学恢复经学课,让经学“死灰复燃”

中国经学的思维,具有极其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它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比拟和复制的,例如“疏不破注”、例如“述而不作”等等。这是一笔中华民族可贵和可观的精神遗产,是谁也不能抹煞的。随着我们对外来先进学术思想与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我国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学术思维方式一定会在与世界学术的融合和贯通中得···

【许家星】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经学——以冯友兰为中心

经学的消退与哲学的崛起是中华现代学术转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身处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冯友兰站在哲学的立场,对二者关系做出的深刻反思是一个颇具意义而鲜见讨论的话题。

【吴飞】经学何以入哲学? ——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认为本源问题指的就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应该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无论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止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笔者将经典分为原始经典与创作经典两类,认为原始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溢出理论的解释;创作经典虽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却基于原始经典···

【白彤东】经学还是子学? ——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康有为以及持经学路线的新康有为主义者所自居的正统,并无历史与理论的基础。作为复兴儒学的途径,它有着种种缺陷。如果我们还希望儒家作为普世价值,参与到当代放大了的诸子竞争之中,我们就应该采取一种子学路线,即在包容从不同的儒家经典出发的多元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儒者对政治制度的反思和创新,面对当代政治问题,给出让非···

【赖区平】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 ——从《中庸》戒、惧、慎独三义说起

关于《中庸》中的戒、惧、慎独,郑康成、朱子、王阳明三人的解释互有关联而又各有侧重。基于此三人的解释,以事(身)、意念、心(本体)为线索,可概括出儒家修身工夫的三种进路,它们亦可视为儒家修身学的三个演变阶段。从思想史视野厘清这三种修身进路的特征,及各自的利弊和合理性,可为修身学及其实践的当下开展提供参照。

【朱汉民】张载的义理经学及其关学学统

张载在关中地区讲学并创立的学派,是本义的关学;宋元明清陕西关中地域的儒学传统,是引申出来的广义关学。《关学篇》《关学续编》的“关学”是引申义的,作者基于历史编纂学目的,希望对关中地区乡邦文献人物作出全面整理。

【专访】黄铭:穷其枝叶方能得其英华

经学研究的展望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业,希望在我们这代人中,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去做穷其枝叶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一本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注本,成为研读注疏的阶梯,如杨天宇先生的《仪礼译注》(繁体本)那样。再进一步,能不能写出一本详尽的讲疏,供人深入研读,如段熙仲先生的《春秋公羊学讲疏》一样。

【刘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学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2019年的儒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扎实分析,也有对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的当代创发。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对此年的儒学状况进行梳理,分别是:儒家经学与子学的互动、宋明理学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现当代儒学的拓展深化、礼学与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比较视野下的儒···

【唐文明】中国思想的转向与经学问题

古典意义上的经学和近代以来的经学研究根本上就是两回事——岂止是两回事,后者根本就是前者的反动!要恢复经学首先就要彻底清理和批判近代以来种种以国故立场、疑古立场或反古立场出现的所谓经学研究,而这亦应当成为终结“五四”之思想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壁生】经史之间的郑玄

郑玄的注经目标,是“究先圣之元意”,其基本背景,是体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把经学理解为“王官学”的体系。把经学视为王官学,容易导出经学就是历史。而在郑玄的体系中,经书是自伏羲至孔子所遗的文献集合,而历史只是理解经书的一种方式,做为文献的经书本身是独立的。经书的独立性与解经方法的历史化,既维系了经部的独立地位,又塑···

【李长春】中国古典学的主体无疑应该是“经学”

如何重建古典视域?首先当然是重建经学。重建经学迫在眉睫,这已是学界共识。然而,古史、诸子是否需要重建?如果需要,又如何可能?如果可能,又应当以何种恰当的方式推进?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的古典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景海峰】从经学到经学史——儒家经典诠释展开的一个视角

作为训诂与义理并存的大系统,新的经学建构首先要冲破“以小学为经学”的狭窄观念和“即经学史以为经学”的无奈之举,将经学放到中国文化历史的宏阔视野中来理解,由经典诠释入手阐明其意义,使之从纯粹材料化的身份中解放出来。

【刘复生】蒙文通:经学为中国民族无上之法典

经学为中国民族无上之法典,思想与行为、政治与风习,皆不能出其轨范。”蒙先生认为:“经学即是经学,本为一整体,自有其对象,非史、非哲、非文,集古代文化之大成,为后来文化之先导者也。”在先生看来,“经”不是属于哪一科的问题,经学集古代文化之大成,与一般所说的“国学”,或“中国文化”相近,自有其发展脉络,须仔细辨认。

【黄开国】经学是以五经为元典阐发常道的学说

五经是经学的元典,经学的其他典籍都是训解或依附五经而成,经学全部的注疏以至整个中国文化都以五经为根荄;元典为五决定了经学不是一经独尊,而是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学说,经学也因此而能够实现日新不已的自我创新。

【邓秉元】当经学或诸子学重新成为理解问题的“视角”

能够真正接续孔子的两支是德行与文学科,前者传道,后者传经;前者学孔子之人,后者传孔子之教。但古代学术的传扬显然不只是纯粹的知识形态,而是各有其体用。德行科偏于乐教,文学科偏于史学,后者也就是“数度之学”。

【集论】望江公园茶话会:经学的复兴

己亥四月,陈壁生教授、刘伟教授分别来自北京、广州,与四川大学儒家哲学师友连日举行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讲论至于忘倦。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