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樯】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

孔子的一生中,接触的人比较庞杂,但他唯有与弟子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精神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他的思想才是最活跃、最深刻的。尽管他倡导“有教无类”,在弟子出身、年龄上不刻意设置门槛,但他的一众弟子,在拜入孔门时,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至少都是比孔子小的人。

【王海平】孔子:活在众生之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今天,伴随着岁月运行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走进尼山圣境。

【任蜜林】孔子“性相近”说的历史诠释与思想新论

从《论语》及相关材料来看,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之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具有这种先天情感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就···

【李清良】孔子的诠释自觉及其历史影响

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

【余治平】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纠正儒学哲学化诸多偏向,走出一条复兴正路

上古圣王都是儒的现实化身和杰出代表,伏羲、女娲就是最早的“大儒”。以“周孔并称”取代“孔孟并称”或“孔颜并称”,则显然有利于还原儒家兼有礼乐刑政、道气心性的饱满内涵和博大体量,可以还原儒者的本来面目,纠正长期以来儒学思辨化、玄理化、道德化、哲学化的诸多偏向,因而可以走出一条儒学复兴的正路。

【林安梧】孔子为何被海峡两岸共同纪念?

我把儒家思想的“天地君亲师”概括为四重共同体:“天地”是“自然共同体”,“君”是“政治社会共同体”,“亲”是“血缘人伦共同体”,“师”是“文化教养共同体”。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四重共同体来生活,儒家重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恰当互动关系。

【张晚林】孔子:作为造道者

孔子之再造道,乃使天人真正贯通,开启了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大门,而儒学始真正成为宗教人人可通达的宗教。透过“礼”的外在性,“德”的抽象性,而落实于“仁”,而“仁”乃是生命自定方向与贯通天人的先天能力,为后世儒者进行人性论的探索奠定了基础,而使宗教的开启有了人性的动力。

【杨晓奇】跟着孔子学做智慧型教师——李如密《孔子教学艺术研究》读感

孔子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家,其对弟子的教育教学艺术堪称典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所著的《孔子教学艺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对孔子教学思想展开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观点之鲜明,不仅填补了孔子教学艺术思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向了一个新领域,提···

【程燕】智慧之光:从安大简看孔子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简称安大简),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语录,书法极其精美。经整理研究发现此篇共有13支完简,除一条开头为“康子使人问政于仲尼”外,其他简文均以“仲尼曰”起始,故将简本篇名定为《仲尼曰》。简本共收录有25条孔子语录: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见于《论语》前十篇的是《里仁》《公冶长》《雍···

【陈明】君子儒的期待 ——孔子与子夏关系新说(视频版)

君子儒的期待——孔子与子夏关系新说

【刘刚】论“正政”——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简析

政治哲学主要探究的是政治的本质问题和价值问题。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即“正政”思想。孔子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正”,是端正、规范,强调道德规范。“正”的主要内容有正身、正心、正己。正政包含三方面:正己、正人、正国。正己就是“克己”,即仁。孔子把克己贯彻至政治,成为正政思想;孟子把爱人贯彻至政治,成为仁政思想。肇庆学院韩国汉阳···

【周学泽】孔子长啥样?《论语》藏“真相”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无法留下音容相貌,孔子长啥样,这给后人带来了不断“衍化”的空间。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古到今,孔子的形象也各种各样,但孔子的“真相”并非不可追寻。

【孙炜】略论孔子对语言有限性问题的应对之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形式。人的思想需要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并以此实现交流与传播。因此,语言对于思维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著述者,他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思考也体现在其著述之中,并对我国古代语言的发展和著述体例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李友生】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在我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同的孔子形象,尤其是近期所创作的“智者行仁”孔子像,突破了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固定形象,通过对孔子的理解,我想和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创作孔子像的历程,尤其是“智者行仁”孔子像的创作思路。

【何益鑫】论孔子的人性观及其展开形态

人性是有个体差异的(差别一般不大,也不排除极端情况);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不善的成分,主要通过好恶表达出来;人生的现实,取决于后天的养成,一个重要方式是顺着性之好恶而来的引导和塑成。要之,孔子持有的应是一种形式的“性有善有恶论”。七十子后学的“性有善有恶”及“养性”说,就是孔子人性观的明确化和展开形态。

【王磊】孔子:子贡,你的格局小了啊

德字在甲骨文中字形是“彳”(chì)加上“直”。“彳”(chì)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而“直”字是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目光看得很正。到了西周的金文,在直的下面又加了一颗“心”,说明古人对“德”的基本要求就是“行正,目正,心正”。

中国新闻网丨浙江教育观察: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孔子?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为何人们依旧持之以恒每年祭孔?这不是因为孔子的爵位、名号,主要还是因为他的文教之功。

【郭沂】孔子对人格的尊重

人的精神价值表现为人格,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对人格的尊重。当子夏问他何以为孝时,他说:“色难。

【王春河】从“尧舜其犹病诸”看孔子的理想施政境界

《尚书》中,大禹将“知人”“安民”两件事称为“惟帝其难之”,孔子继承了这种表达,在《论语》中用“尧舜其犹病诸”来形容理想的施政境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君子,孔子说君子要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并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

【黄怀信】孔子与周文化

关于孔子文化的渊源,很少有人细究。即或有究,最多也只是说他“学无常师”。事实究竟如何?搞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孔子对文武之道的熟悉与崇敬,孔子诸思想概念和主张与文、武、周公的关系等两方面,对之略作考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