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具体记录者大多无法考证,所以古代经师现代学者大多干脆放弃了考证工作,这带来了误读经典等问题。在《礼记·檀弓下》《论语》郑玄注和杨伯峻先生考据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周人称名称字的礼制,还可考证出《论语》有陈亢冉求等九位具体的记录者。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部分经典,还可以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
本文通过对《论语·为政》孔子对自己一生回顾和总结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进行解读,试图说明孔子之为孔子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成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是从一个普通人经过漫长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在《论语》开篇就发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叹;而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伦理学重要奠基者,也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以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友爱”问题。可见,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朋友关系都被看作一种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思想史上,两位先哲也都曾试图为人类确立一种理想朋友关系的典范···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
2019年11月3日,海峡两岸(首届)孔子后人与朱子后人对话“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论坛在福州举行,台湾学者朱高正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新時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等问题的看法,以下讲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有所删节。
当代新儒家存在着心性儒学重良知本体与政治儒学重王道仁政的分歧,但都较少关注孔子“中庸”的“时中”维度。实际上,孔子“中庸”的“时中”思想正是中国先秦儒家本原文化对世界思想史的独特贡献,它所蕴含的从“慎独”到“群治”的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平衡,构成了对于当代西方个人主义和党派政治所存弊端的纠偏。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以行道为己任。晚年归鲁,作《春秋》,欲垂法于后世。汉代儒家因以孔子为“素王”,并欲行其道于汉代。然“素王”之说,汉人皆无疑议,至魏晋始以为僭妄之说,后世儒家遂讳而不言。本文详考“素王”说的基本内涵,及后世儒家的不同态度;并结合古代相关文献,揭示出孔子欲效法汤、武而得国自王的抱负···
先秦诸子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子学说甚至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灵感来源。国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结合诸子著述、探求基本经验,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
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固使人有所归依亦不免颇受支使;宋明本体论赋予理以普遍绝对意义使人价值提升有所凭借更难免为其异化;降及泰州学,通过消解形上形下的分立,祈求返回“原本”,得···
历史上,以孔子儒家思想为纽带,中国与世界很早且很好地开展了交流与交往,今天中国走向世界,孔子儒学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博大精深的孔子儒学影响了中国文明史,也应该成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纽带,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孔子周游列国,多次到卫国,在卫居住的时间也最长,卫国曾有意用他,孔子却无意接受,以至决然离去,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委,或可从卫灵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中一探究竟。
孔子的治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批判春秋的礼乐崩坏、政刑见重。二是以“正名”为原则重建周制,在治国一目中欲重塑君、臣、民之道,在天下一目中则倡“尊王攘夷”,翼以恢复秩序。三是批判周制,阶及理想政体,此道首先在于塑造“唐虞之治”以为鹄的,其次欲以教育与参政培养合格之民众,再次于治国中倡兴灭继绝、选贤与能,最后于天下之道则···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论语》中孔子论政有本然之理、实然之势和应然之道之分。本然之理指由人的道德属性、生理属性推出政权辐凑形成的三种模式:独阴无阳(纯任政刑)、阴阳相间(礼乐政刑相间)、独阳无阴(纯任礼乐)。
5月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化进程不断推进,“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光环被逐一加在孔子的头上。他似乎不再是那个两千多年前出生在郰邑的鲁国人,而是一系列“仁”“礼”等思想的文化标签。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读懂《论语》背后的深意,回到他的时代,重走他所走过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学校的文化素质公开课上,常有工科男或理科女问道,如果孔子出生在今天,他会用手机吗?这个问题的用意很清楚,明显是带着答案问的,等得到孔子不会用的回答后,接下来的质疑就是——孔子连手机都不会用,居然还好意思称为圣人?
虽然“隐圣同凡”的“退讬”策略消解了“学知”与“生知”之间的张力,却有割裂圣人之言与行、为人与为己的危险。因此,“圣道无隐”的“亲证”原则在其他一些学者那里又被重新确立起来。但“圣道无隐”也蕴涵着一个内在难题,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否“恰好”意味着孔子生命境界的“至极”?
做人意味着什么?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历史上,人们大多通过辨析人神关系或人与动物的关系来澄清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