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剑】孔子协和万邦的民族观

华夏族自起源始便是由多邦族、多文化融合而来,这就难怪乎华夏族自古对民族关系抱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态度。血与火的战斗并没有让华夏族得出对抗冲突、以暴制暴的历史结论,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态度下,融合、交流的历史习惯中,得出了另一种处理民族关系更为有效的方法。作为三代文化集大成者的孔子,对此做过总结,形成了协和万邦的···

​【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但是,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却成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势。

【李少威】孔子为什么那么拽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600多年了,历朝历代,什么硬骨头都见过,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另一个比孔子更“拽”的人了。而后世有那么多硬骨头,基本都是在效仿孔子的“拽”。

【刘震】孔子与《系辞传》成书

今本《易传》共七篇,《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彖传》《象传》《系辞传》均是分为两部分,故在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三篇,汉代人将其统称为《十翼》。然而这《十翼》的篇章与篇章之间,无论是写作风格还是所包含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也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与《周易》在···

【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孔子主要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载反映其思想成果和人生风仪的《论语》,不过是他和弟子日常言行的对话记录。这部对中华文化浩瀚长河起到挖掘河床、疏浚河道作用的早期元典,虽然并非文学类著述,但它于不经意间谈“诗”说“文”的布局落子,却如经天日月,不仅强光聚焦文学源头《诗经》,让我们领略中华文学开场大戏的精妙绝伦,而···

【崔海鹰】孔子:“从周”“亲仁”的至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代不乏人。在这条漫长、璀璨的文明星河中,孔子当是那颗最闪耀的恒星,承前启后,辉映千载。

【宋立林】隐性的性善论:孔子的人性论再审视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儒家尤为强调和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人性论,既简略又模糊,因而相较于孟荀人性论,学界关注较少。既有的看法可以归结为四种。其一是孔子不以善恶言性,其二是孔子是性善恶混论者,其三是孔子是性恶论者,其四是孔子是性善论者。但是综合其思想体系和相关资料,笔者···

【孔祥安】孔子的孝观念及其内在理路

孔子的孝观念将赡养、孝敬、谏诤、承志等作为内涵要求,将“养心”作为子女尽孝的精神实质。孔子把孝牢牢地锁定在血缘亲亲感恩之上,把子女对父母的“亲爱”推到社会的“仁爱”,贯通了从孝到仁的内在理路,指明了个体道德自觉和境界提升的实践路向,探索出一条建构仁爱社会的途径。科学辩证地认识孔子的孝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姚海涛】孔子预言的紬绎与解读

孔子留下的大量应验预言,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对孔门弟子前途与命运的预言;其二,对国家政治走向的预言;其三,对个人前途的预言。孔子预言之所以应验,其与迷信无涉,亦非“鬼神之知”,反而是人文理性之表现,是仁智合一之体现,是德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展现。

【屈海棠 沈志浩】射礼探析

我国的弓箭文化源远流长,传说是轩辕黄帝发明了弓箭。这是有可能的,毕竟人的生存离不开狩猎活动,夏时还有羿射日的传说。东周始,五霸出,诸侯纷争,弓箭则是当时重要的战争工具。而就在这个时代,儒家的孔子把弓箭变成了有礼乐教化的工具,这就是射礼。射礼有四种,分别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天子在祭祀祖庙时与诸侯射于···

【路则权】我们距孔子有多远

路则权从尼山、孔庙、孔林,三个与孔子一生密切关联的文化遗产切入,与大家分享了孔子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过程,让大家从孔子身上找到自己的身影。还通过几个故事分享了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因材施教、富贵义利、好人好事等问题的思考,重点分析了儒家辩证与时中的思想内涵,提升了大家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了解。

【陈晓霞】孔子的衣食观

衣食乃人人之所需,它关乎性命与健康,更关乎礼制与德行。孔子把礼制思想贯穿于饮食之中,依礼而衣,非礼不衣,衣着得体;依礼而食,非礼不食,饮食有节。孔子通过衣食行为充分体现了尚礼、守礼的圣人风范,践行着儒家中庸思想和高尚仁德。孔子的衣食观是人们在新时代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大健康的智慧源泉。

【王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浅谈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思想内容。教育,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表明了孔子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不易与伟大,有着巨大的贡献,也具有···

【吉炳伟】孔子洛阳问礼

洛阳当时是东周的国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询问礼乐。

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撰文:孔子的天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尼山的月光,穿越历史烟尘,行走亘古长河,洁净、明亮而坚定;孔子的天空,因高远而圣洁,因博大而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是中华儿女的心灵禅房。一路走一路走,便是一个日月同辉的清朗世界。

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吴为山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本报电(杨子)当地时间9月16日,作为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开幕仪式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以下简称《神遇》)在希腊雅典揭幕。

【白化文】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对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评议说,那七十多位大弟子“皆异能之士也”。并列举四科的十位代表人物:“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中的四科顺序则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言语”大体上相当于现代的办外交,“文学”的内涵大···

【杨世文 王雯雯】抑儒扬孔 ——廖平孔经哲学体系中的儒家

甲午之役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人共识。随着西学的渗入,思想界对中学价值的重估也被提上日程,这包括对孔子身份的定位以及儒学与诸子的关系的楷定。为使华夏文明不坠于地,赋予诸子学存在的合理性,廖平将百家皆收归于孔学,并将儒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围绕孔子、儒家、诸子三者的历史定位,倡言尊经与知圣。如果说尊经与尊孔是廖平孔经哲···

【颜清辉】圣人之言——论孔子语言之根据、发生与朝向

其语言不是逻格斯,它并不依靠推理,也不是为了解释世界,更不会抽象。而是敬恪往古圣王之言,并以之为典范,从而召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德性。在语言的召唤之下,将人导向成德、成人乃至成圣的具体行动之中。当语言达成其使命之际,便自行隐退归于无言,至此,整个宇宙便化现为天德的恒久运动——道。最终,语言又重新显现,以全无意···

【张广生】由仁即礼:孔子之道与中国“轴心时代突破”的特质

为了评估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文教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我们诉诸“轴心时代突破”这一历史哲学概念所敞开的比较视野。相对于以启示宗教为标志的希伯来精神,儒家思想运动毋宁是一种自然之教,与同样强调自然理性的苏格拉底的德性之教相比,孔子把仁德置于智德之上,凸显了原儒学说感通人伦的超越精神。由仁即礼的突破和孔子对古代圣···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