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萍】明清之际王学“清谈误国”论质疑

明末清初流行的“清谈误国”论认为王学袖手谈心性,使明王朝陷入危机乃至崩溃,而这其实有着特定的历史语境,不可抽离来界定王学的性质。王学兴盛时,也是明王朝边患剧烈之时,考察王门后学在抗倭中的作为,以及边将翁万达的经历,可以发现,王门后学以国家为己任,勇于任事,履艰危,能自竖立,以志节振拔于一时,远非所谓“清谈误国”可···

【许家星】精一之传——王阳明道统思想探幽

阳明道统论有其动态发展历程,其若干“出格”之论体现了阳明学的理论创新与儒学传统、理学共识之间同异交错的紧张关系:“颜子没而圣学亡”作为阳明早年未定之说,实质上是对宋儒所揭示的颜孟之别这一道统分判的接续;孔子九千镒之论与“夫子贤于尧舜”之传统实相背离,体现了阳明学因病发药所隐含的矫枉过正之处。

【郑泽绵】王阳明的“良知见在”说与儒家时间意识的突破

王阳明的“良知见在”不同于阳明后学的“良知现成”,宜从时间意识的维度并在儒释道互动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阳明点出“良知见在”,化用了禅宗的斩截的时间体验工夫,以工夫论之“断”求本体论之“续”,才使儒家从佛道的威胁中突围,而觅得新的工夫进路。

【卢盈华】天理在王阳明哲学中的定位

在阳明心学中,理即天理,亦即道德价值之理,它透过一个客观的价值级序呈现出来。天理与良知的关系是关联式一元论的相互预设与确立,而不是化约式一元论的化天理为良知。二者的互生,在于道德情感活动中显现的“引导与指向”的交互作用。

【苏晓冰】王阳明哲学是道德相对主义吗? —— 从“侃去花间草”一段文字看

王阳明(1472—1529)“心学”承接前代“理学”而起。相对于“理”的超越性品格,“心”则明显具有切身性的特点。如果说理学因“理”之超越性而必须回应“个体如何承接普遍之理”这一问题的话,那么,由于“心”直接与个体相关,不可避免带有偶然性特点,从而以“心”为核心概念的王阳明哲学则不得不面对如下问题:心学能否建立起稳定且具有普遍必然性···

【翟奎凤】本天与本心:宋明时期的儒佛之辨与朱王之争

就儒家而言,过于强调“本天”与过于强调“本心”可能都有所偏,本天与本心可以统一起来。“天”表示存在之统体、本体、主宰、义理,心为主体、灵明、知觉、思想,心与天通;但心与天也不能等同起来,以使得主体既不失能动性,又要有敬畏心,避免主体性、个体性的膨胀与傲慢。

【衷鑫恣】道学的团体化:宋儒结党,明儒结社

儒家有一个游离于政治权力体系之外的结社传统,从孔子携门人周游列国,俨然流亡团体,到东汉太学生以名节相尚酿成党锢,再到宋明道学讲学成风开宗立派,道学团体化之记载不绝于史。

【段重阳】“继之者善也”:万物一体与天理的发生机制

对于宋明理学中广义的心学传统来说,善意味着在人对自身的行动规定中对生生之天理的“继之”,也就是将万物生成的根据作为自身行动的根据,由此世间的礼法之善才有了超越根据。天理不再直接是各种当行之则,而是要通过心的无内外所达至的万物一体才能显现,并且经由这种状态下的主宰之心而发生为不同的当行之则。

【万百安】如好好色:中国哲学中的知与行

“如好好色”与“如恶恶臭”的比喻的实质性内容是我们对善的爱和对恶的恨应该在认知和情感上同时存在。对于《大学》“如好好色”和“如恶恶臭”这一比喻,朱熹解释为对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最终目标的描述。王阳明则认为这一比喻描述的并不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后道德知识与道德动机完全结合为一体的修身目标,而是描述了真正的道德知识自始即是的模···

【刘青衢】论王阳明悟道的三重体证——兼辨“神秘主义”论

然而,回到心学自身传统,阳明走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直觉体证进路:他借助佛老的虚寂本体转向儒家道德本体,以“生生”统摄“虚寂”,上达仁学,是为本体体证;又以解悟、证悟、彻悟为工夫次第,通过长期理论学习和现实磨炼,由渐悟而至顿悟,是为工夫体证;阳明久疑于“格物致知”问题,终在龙场大悟,由主体而上遂宇宙境界,是为境界体证。

【锺治国】王阳明的格物说的演变

区别于经典的原义和朱子之说,阳明之学更具思想个性。「龙场之悟」使阳明将格物致知的用功方向由事物转向此心,意为心之所发,而物是意之所在,此时格物主要是正其意念之不正,是诚意之功,致知被融摄于格物之中而不具有独立的工夫地位。致良知宗旨标揭之后,阳明以知为良知,意为良知之动,物主要仍训「意之所在」,但也兼具了良知明···

【刘长焕】论王阳明与朱熹的心印契合与观照 ——以《朱子晚年定论》为考量

考察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采集意图,有利于将相隔三百年时空的“宋明理学”做一次同体观照。这种观照恰好是王阳明和朱熹就儒门内在“觉悟”圣道理趣根本上的相应、契合与内证功夫的体现。开掘并磨砺这一“觉悟大道”的实修路径与功夫,以期实现当代研究朱熹、王阳明学问方法和方向上转型。

【张明 伍国苇 张寒梅】“贵州经验”: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形成与实践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直接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民族观和“贵州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龚晓康 王斯诗】理欲的对立与统合——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

王阳明认为,“理”为本心流行的条理,天然如此者为“天理”,流行于事物者为“物理”,前者为先天的道德法则,后者为后天的伦理规范。“欲”为本心流行的动力,顺于本心之流行者,为“心之所欲”;逆于本心之流行者,为“私欲”。实言之,理、欲皆出于本心的流行,两者为同一本体之关系。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并非道德法则与感性欲望的直接对立···

景海峰与现场听众“谈心”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心”不仅仅是生理学、医学上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重要器官,更具有一种道德的、认知的、本体的意义与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中,不仅儒家讲“心”,而且佛、道也谈“心”。在阳明心学盛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正本清源,来理解“心”与“心学”,探寻从孟子、管子、荀子到陆九渊、王阳明之间“心学”的诠释路径与多重意涵,···

【苏晓冰】王阳明对人性实在性的论证

对阳明而言,“求理于心之外”意味着心与理的两分,而其更为实质的理论内涵则是对人性实在性的否定。与此相对,龙场悟道所确立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正是对人性实在性的直接肯定。进一步而言,在阳明那里,一方面经由“心即理”这一命题及其所关联的命题群组,对人性实在性进行了正面论证;另一方面,经由以“心外无X”为基本结构的相关命···

【欧阳祯人 张旭】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的阐释与发展

王阳明的《大学》诠释在其心学思想体系中至关重要,这引起了日本著名阳明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高度重视。本文以王明阳的《大学》观为基础,依托相关文献,首先阐明冈田武彦对王阳明《大学》观内在嬗变的理解、检讨与反思;其次探究冈田武彦基于王阳明《大学》观所做出的思想开拓。

【郑泽绵】从朱熹的“诚意”难题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重构从理学到心学的哲学史叙事

以“诚意”为中心来考察,以意念真诚的达成途径、自欺的发生机制等论题为核心,可以揭示朱子晚年修改《大学》“诚意章”注的哲学史意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对朱子“诚意”问题的回应,其“致良知”是对该问题的最终解决。

【黄勇】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

同感(empathy)是当代道德心理学和道德哲学中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作为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同感当然古已有之。但对同感现象的哲学讨论,则相对不那么古老。根据从哲学角度研究同感现象最重要的学者斯洛特的观点,西方哲学中的同感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哲学家休谟(1711-1766)的著作中,那是在十八世纪。斯洛特承认这个概念在中···

【陈立胜】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 新解(未删减)

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因提供了所谓“弃儒就贾”的典型以及“四民异业而同道”论而被视为“新儒家社会思想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然而《墓表》实则是一“乌龙”之作,墓表主人公“未尝一日从商”。《墓表》的写作时间既非传统所系的嘉靖四年,亦非当今学者认定的正德五年,而是正德十一年,故称其为“晚年定见”并不确切。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