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常被时人诟病为禅,皆因心学的主要命题与佛教经典的提法有颇多相似之处。例如,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理”。《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空论》:“心是道,心是理。则是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指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六祖坛经》:“念念若行,是为真性。”王阳明也常常使用佛学术语,如“正眼法藏”“话头”“···
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历来被归为“心学”,这当然是源于其主张“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散在于万物之中,而是源自人之本心(“良知”),人的本心就是“理”的最终根源。然而对于“理”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王阳明很少有正面的阐述,却总是以“A即天理”或者“A即天理之明觉”,这显然是以“理”释心,所以学界即···
王阳明的良知是知孝知弟、知是知非(道德判断)、好善恶恶(道德意志)与真诚恻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之概念,除此之外,良知还是“造化的精灵”,此“精灵”实则是“精灵之气”,“天”“地”“鬼”“帝”皆是在此“精灵之气”的贯通(屈伸、感应)之中“生成”的,而人之所以拥有“造化的精灵”乃在于天地的灵气在人心这里得到自觉,或者说“天地之心”最终在人这···
王阳明一生追求大人之学。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这个大人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道德论上都有其高明之处:在本体论上,此万物一体之大人超越了唯物唯心之局限,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在认识论上,也解决了唯心唯物认识论上的难题;在道德论上,其道德更加源始和完整。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立言宗旨”全是为了建立起重道德本体,道德自觉,道德实践的思想体系,并以此净化心性,变化气质,淳化世风,成就道德,成长生命,成全人格。这是一条人文的路线,这是一条心性的路线,这是一条伦理的路线,这是一条“为己”的路线,这是一条内圣外王的路线,这是一条“求放心”的路线。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先生何以这样说?作者通过阳明先生一生的经历来为我们解说阳明先生的临终遗言。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是“知孝知弟”“知爱知敬”“知是知非”(“知”)、“好善恶恶”(“意”)与“真诚恻怛”(“情”)三位一体之概念;在良知所指点的本心全体之中,真诚恻怛是奠基性的,本心在根本上乃是浑然与物同体之感通、感应的觉情与能力;以“是非之心”指点本心乃是王阳明基于修身工夫之考量,点出一“知”字,工夫始有下落处、入手处。
昨日上午,位于海曙区青林湾公园内的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响起了庄重的朗诵祭文声:“王公守仁,姚江先贤。道贯古今,名垂世间。书香门第,状元长男。吉时诞辰,瑞云飞天。继往开来,薪火永传!”
王夫之所谓“销行以归知”的批判,乃是从实学透视心学的结果。当今西方二分法把道德动机细分为“意动”动机(motivations)与“动行”动机(motives)两种,王阳明的“一念之动”就是“动行”的而非“意动”的动机,因为这种本土化的道德动机本身就是诉诸于“行”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恰恰包含了道德之内所蕴含的三个基本要素:观念、意志与情感。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事迹已为后人熟知。龙场在今贵阳西北40公里的修文,当时处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自然环境之艰苦磨砺王阳明的心性而终成正果。明朝嘉靖时期,王阳明在龙场的生存环境,除了“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的自然环境之外,生活于此的贵州少数民族,时称“夷人”的苗族、彝族居民,构成了···
本网讯(记者田钰琳)12月19日至20日,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方志远在贵阳孔学堂展开了关于王阳明其人其学问的讲座。他从王阳明身处的时代背景,王阳明生平经历及学术造诣三方面阐发了时代环境如何造就了王阳明,王阳明又如何从时代境遇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圣人。
王阳明不仅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明代文学大家,他的诗文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独特的魅力。《四库提要》说他的诗文“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即便对王阳明很反感的清代学者李光地也承认“他才高,信笔写来,便有唐人风韵”,“阳明诗,某少时略皆成诵”。
任老师“保守宪制”、“治体”等提法,更能直观明了地揭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宪制结构的公共意识,并非西方独有,而且是中国自古已有,虽然与西方不同,二者的同异可以“家族相似”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