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江右王学有何关系及意义?张卫红教授与您一起探析

谈到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引用《征宸濠反间遗事》中“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仍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说明王阳明的学···

【邓国元 王大印】阳明“临终遗言”献疑与辨证——兼论《阳明先生年谱》嘉靖本与全书···

《行状》所载“为可恨耳”方为阳明临终遗言的实际,“此心光明”是绪山编写《年谱》的杜撰。嘉靖本与全书本《年谱》内容上存在差异。

【陈永跃】身处困厄心在哪?

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被告知朝廷贬谪他去贵州龙场驿任驿丞。他自己很清楚被贬此处的原因,这是因为他得罪了当朝十分有权势的宦官刘瑾。贬他去的这个龙场驿,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

【杨国荣】心学的多重向度及其理论意蕴

和本体与工夫的讨论相联系的,是王阳明对“事”的注重。从总的方面看,王阳明对“事”的理解包含二重性:一方面,他表现出以心说“事”的趋向,另一方面,他又将“事”看作是人的现实活动,并以参与多样之“事”为成就自我的前提。

【李承贵】论王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

阳明心学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元素聚合之果,这些元素至少包括接引弟子、刻印语录、修葺书院、处理事务、协调分歧、抵御毁谤、心灵陪伴、分化一方等。这提示我们,作为人文理念的阳明心学乃是由具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元素综合、转化、升华而来。

【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的感应论

阳明晚年在越城讲学明道,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是阐发了感应论的思想。王阳明晚年的感应论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以感应论来证明万物一体的思想。阳明通过心与物的感应关系来证明心物的一体性,主张在这种感应的关系中,不是心意构造对象物,而是感应关系构建起了心物二者的一体性,从而证明万物一的一体性。

【龚晓康】“此心光明”:王阳明的生死觉化与良知体证

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考诸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念:人心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即是一体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彻生彻死之“真己”;但为私欲执著所遮蔽,众生沉沦于“躯壳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体证生死的关键,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笃行事···

【李承贵】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五种旨趣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为了解决“知行二分”,其欲解决的“知行二分”凡有五种:“外心求理”之“知行二分”、“沉湎经书”之“知行二分”、“言行不一”之“知行二分”、“轻忽念头”之“知行二分”、“冥行虚知”之“知行二分”。如此,王阳明“知行合一”便表现为五大旨趣。五大旨趣的生成正将“知行合一”推向“本体”,而作为本体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处理“知···

【吕本修】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道德价值

“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思想最简易的概括。“致良知”思想的提出是王阳明自身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但也经历了艰辛的心路历程。“致良知”来源于《大学》中的“致知”与《孟子》中的“良知”概念的结合,王阳明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彰显了道德的价值,确立了道德主体的地位,同时也弘扬了知···

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100讲:陈来主讲“万物同体”与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2021年1月20日晚7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100讲通过腾讯会议、微博与B站直播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俞学明教授,主题为《“万物同体”与王阳明思想的晚年发展》。

【涂可国】良知与责任: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再论

王阳明诚然没有上升到自觉理性的层次思考良心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其良知说也自发地触及二者的关联,因而,加强对阳明有关良心与责任关系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深化阳明心学的研究,拓展它的学术空间,激发它的生命活力,也能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可以从隐含的、实质的维度分别从良心之学与责任伦理、良知本···

【邱忠善】阳明良知概念的否定性特征及其理论后果

良知学否定尊德性之外道问学的必要性,轻视尊德性内道问学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道德实践的物质条件、知识储备和道德技术学,没有它们,道德就会退化成毫无力量的良好愿望。良知学突出和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地位和担当精神,对当时流行的思想有纠偏除弊之功,亦参与引发了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今日道德建设也有重要意义,但是,良···

【黄勇】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从宋明儒的观点看美德伦理学并不是用宋明儒的材料去解决西方美德伦理学的问题,因为这种说法隐含了这些问题不是宋明儒、儒家甚至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宋明儒能够解决西方哲学家没有甚至不能解决的这些美德伦理学的问题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它们也是宋明儒、儒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本身的问题。

【黄朴民】熊剑平:知行合一:王阳明兵学思想管窥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不仅精研儒学,还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古典兵学有过深入研究。他善于将用兵理论运用到战争实践,在平叛战争中有很好的运用,成为“知行合一”的最好注脚。就战争观而言,他主张“求善”与“去患”;就实力运用来说,他力倡“兵民合一”;就战争谋略的运用而言,他注重奇正结合。正因如此,兵儒合流的特征,在他身上有···

【(日)中根公雄】王阳明之“知行合一”论

将人之存在往善的方向思考时,应该是在理想中还是在现实中来把握人的本性?若在理想中把握,采用的是从一种模式出发之方式;若在现实中把握,采用的是对一个事象进行分析的方式。

【杨国荣】王阳明的心学与浙学

作为浙学的特定形态,王阳明的心学对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浙中王门”,而且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表现为对明清之际的浙学,特别是黄宗羲思想的制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浙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思想的层面上,黄宗羲多方面地受到心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也通过制约黄宗羲的思想而在这一时代的浙学之上留下了多方面的印···

【陈乔见】王阳明批评朱子“外心以求理”的得与失

阳明的批评虽然击中朱子学的要害但却并非完全相应。朱子的格物说颇为强调对外在物理的认知与节目时变的讲问商量。阳明强调廓清良知为头脑工夫,对外在物理与知识难免有所忽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的一些情形中,缺乏相应的物理知识,徒致良知亦无法实现知行合一。就此而言,朱子格物说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李卓】精神哲学与陆王心学——以徐梵澄《陆王学述》为中心

在徐梵澄看来,重温陆王是为了商量旧学、培养新知,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国的精神哲学。徐梵澄从精神哲学的立场出发,借助“知觉性”的概念,对象山、阳明之学的心性与功夫做了独特的诠释。徐梵澄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来研究“精神知识”、“玄秘科学”的领域,对宋明儒者精神修为中的“前知”、“顿悟”做了理性主义的说明

【曾亦】严父莫大于配天:从明代“大礼议”看朱熹与王阳明对“至善”概念的不同理解

朱熹与王阳明对于《大学》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明代“大礼仪”这个特殊视角,结合程颐、朱熹关于宋代“濮议”的意见,考察了理学与心学在处理儒家孝道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从而揭示了双方在经学见解上的差异对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张明】贵阳“阳明书院”源流述略

从历史源流上考察,明代200年的“阳明书院”、清代近200年的“贵山书院”,与迄今已有110余年历史的“贵州大学”,乃有一脉相承之关系;换言之,“贵州大学”是明代“阳明书院”、清代“贵山书院”,以及清末民国“贵州大学堂”在贵州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贵州大学与阳明心学在贵州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贵州大学是一所具···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