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作为龙场悟道的核心,实为理解阳明归本儒学、判分三教的一把密钥。由龙场之悟对生死一念的勘破,阳明洞达了生命存在的实相
王阳明创建“心学”,反映了现实人心私欲之甚,但他深信是“无明”产生了恶行,掩蔽了人们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证成了“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气象万千、光耀千古。他一生三次证道,36岁时贵州龙场悟道“心即理”,48岁时南昌悟道“致良知”,55岁时余姚天泉证道“四句教”,最终形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完整体系。
阳明中年讲学,确立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哲学定义,以此来支持他的格物功夫论。而这一具有基础意义的对物的定义,在其晚年有所变化。他对“物”的界定,不再以“意之所在”定义物,而以“明觉之感应”来界定物,宣称“物”就是与心发生感应关系的对象,表明王阳明晚年学问功夫向肯定物的实在性方面发生的变化。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
王龙溪的“四无说”肯定了良知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准则的决定性意义,凸显了道德价值的纯粹内在性,在理论上将王阳明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王阳明的致良知则通过“良知”的知是知非,为日常世俗道德准则留出了空间,在建立超越根据和肯定日常道德准则两者之间,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王龙溪的“四无说”在哲学史意义上重新回到孟子学说立场···
文经武纬是全才的王阳明,既精通政治、军事、经济、教育,还懂得怎样防治疾疫、治理火灾、抗击洪灾,赈恤难民。王阳明在龙场贬谪期满,正德五年三月十八日,到庐陵正式上任知县,其在庐陵任职时,遇到县民集体上访,苛捐杂税过多,发生疾疫、火灾、盗贼等问题,他都很好地解决。
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王阳明讲学授徒、开宗立派,百世师范;平定叛乱、安邦定国,彪炳青史,被公认为是有明一代“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阳明是中华文明的标杆性人物之一。王阳明家风,包括王阳明父祖辈对他的影响,也包括王阳明自身对子弟们的影响,强调“以圣贤自期”、重视知行合一,是中华家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通过对“知者意之体”的分析,可知良知可以作为本体而发用,由此推导出道德动力与情感也可作为“用”而源于良知。但仔细审视王阳明对于孟子四端之心的看法,就会看到他完全是从根源以及究极的意义理解四端之心。又由于王阳明倾向于以“知是知非”来统摄理解四端,导致“恻隐之心”等道德感情更多地被理解为“知恻隐”。这两点理解其实与朱熹并没···
成就圣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最为坚定的信仰。虽然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荀子也说过“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都肯定了圣人可学而至
贵阳是王阳明始论“知行合一”之地。本文梳理王阳明的在黔诗文史料和贵州地方文献,通过诗文证史的方法,对王阳明在贵阳事迹进行了考论,恢复了王阳明在贵阳的具体行踪,补充和纠正《王阳明年谱》对王阳明漏载和误载之处。
王阳明在巡抚南赣时,逐渐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为了破除人们心中的“贼”,以维护明王朝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他努力设学兴教、授徒讲学,在南赣地区尤其是府治所在地赣县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门生尤其是江右学人。
浙江台州与绍兴、宁波毗邻,或许是这一地缘优势,明代中后期的台州有一大批的阳明学者,既有黄绾、林元叙、林元伦、应良、金克厚、赵渊、叶慎、林应麒、石简、潘瑊、李一瀚等亲炙王阳明的弟子,还有王宗沐、叶良佩、黄承文、黄承德、林文相、吴国鼎、王士性等王阳明的再传门人。
张先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注重天命直觉的内在体验,讲求汉宋佛道的贯通和大小传统的互动,主张以活泼泼的生命境界为导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
自秦刻石颂德以降,历代兴师扬威之人在胜利之后,往往勒石立碑,昭铭其功。东汉窦宪勒石燕然,是中护军班固作《封燕然山铭》,纪汉威德。唐宪宗时,李愬雪夜入蔡州,有行军司马韩愈濡染大笔,作《平淮西碑》。明代王阳明巡抚南赣、江西期间,平“山贼”,平宸濠之乱,凯旋之后,也伐石立碑,以纪其事。后人通常称这些碑碣和摩崖石刻为“···
王阳明在龙场究竟悟的是什么道?这种“悟”到底是顿悟还是渐悟?在今天看来,王阳明所传之道,究竟属于知识还是常识,能不能接应现代公民精神?如何看待今日颇为时髦的“阳明热”?
“人之本性中,皆有悲悯恻隐之心,向善去恶之心,辞让是非羞恶之心。”8月27日,由贵州省话剧团与浙江省话剧团携手合作共同打造的大型叙述体题材原创话剧《此心光明》在宁夏大剧院上演。
2019年8月26日上午,“问道向黔——重走阳明悟道之路”主题采访活动在贵阳市阳明祠正式启动。来自贵州、浙江、江苏、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代表,重寻500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期间悟道讲学的行迹,探讨阳明之于当代的意义。
明代名人王阳明,一生北上南下,文功武略,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结下不解之缘。严滩就是其中之一。几回舟过严滩的王阳明,在此“顾瞻怅望”,在此留下祟学大事“严滩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