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余东海著《儒家法眼》出版暨简介、目录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7-02-23 14:43:36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余东海著《儒家法眼》出版暨简介、目录

 

  

 

书名:《儒家法眼》

作者:余东海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撰述说明

 

司马迁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云云。这是《春秋》精神,即是儒家精神。对诸子百家予以如理如实的评判,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是儒家的文化责任,是理和礼之所当然,是明我儒家中道、卫我中华正道的必须。

 

孔子是儒家集大成者和创派大宗师,儒家是中华文化主统和中华文明的主要缔造者,诸子百家无不源于儒家六经。但是,于六经所坚持的中道,诸子百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和违背。本书根据中道立场观点,分别对老子、管子、墨子、韩非、商鞅、荀子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进行了如理如实的评判。

 

对于传统各派,儒家是破(批判和破斥)是收(肯定和吸收),如何破如何收,因派而异,例如,对商韩有破无收,重在批判,对老子及荀子管子有破有收。

 

对于佛道两家和自由主义,儒家既不完全认同,又有相当赞肯,以之为仁本主义三大辅统。东海认为,除了外王学,自由主义是最优秀的政治学;除了内圣学,佛学道学是最优秀的道德学。因此,对老子的批评,并不妨碍对他一定的肯定和恰当的文化定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余东海先生作品集之一,对诸子作出充分的肯定与批判,诸子百家无不源于儒家六经。于六经所坚持的中道,诸子百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和背离。本书根据中道立场、观点和方法,分别对老子、管子、墨子、韩非、商鞅、荀子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等进行了如理如实的评判。作者对传统各派,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这既是儒家的文化责任,也是理之所当,礼之所然,是阐明儒家中道的必需。

 

作者简介

 

余东海,原名余樟法,当代儒者。作者站在儒家中道立场,旗帜鲜明地弘扬儒家精神,其思想多有有经典依据,别具特色。同时汲取了佛家、道家的营养,古今荟萃,中西合璧,归结于仁本思想之下。已出版《儒家法眼》《春秋精神》《四书要义》等儒学系列。

 

“法眼看老子”前言

 

《周易》首乾,乾性阳刚,富有刚健中正诸德,孔子法乾,取义于阳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帝归藏易首坤,坤性阴柔,老子法坤,取义于阴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嘲笑道家之道是“阴之道”,不是没有道理的。

 

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孔子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故儒家阳中有阴,集阳刚阴柔诸美;道家阴中有阳,静中有动,不乏阳刚之气,坤卦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所以说道家虚静也是相对而言。《老子二十五章》对本体的描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尤合《易经》“不易”和“性健”之旨。

 

但道家毕竟主乎阴柔,其本体论毕竟偏于虚静和归本虚静,其经典更多的是对虚静无为的强调,人生唯重超脱,政治唯倡无为。坤元不能涵盖乾元,乾元则可以涵盖坤元也。儒家乾坤并建,阴阳刚柔圆满统一,毕竟高于道家。佛道强调空寂和虚静,殊不知,空寂的尽头,是生生不息至诚无息;虚静的尽头,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即天性,即乾元之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不能自强不息,则不能弘道。《礼记哀公问篇》记载: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道家于道有见,知其“不殆”,卒归本自然(道法自然),主张守静任化,以致废除裁成辅相之人能,究不悟“圣人成能”之旨。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其实老庄于天性的认证,也不全面,知其虚静,不知天性更有健动的一面。

 

道家作为中华文化的三大家之一,《老子》作为道家最高经典,智慧很高,但所见不够圆满中正,非“大象”之全,可称之为“偏激的智慧”。《老子》一书颇有道理,又有不少偏激、极端、非正常之处,如果付诸实践,难免行差踏错,或者流弊无穷。

 

道家阴柔,法家阴毒,虽然性质不同,不乏相通之处。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就从《老子》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荀子的偏差和老子的偏激,共同培养了韩非的阴邪恶毒。《史记》将老子与申韩合为一传,一言申子本于黄老,再言韩子归于黄老,其意申韩法术渊源于黄老,不无道理。(王夫之将老庄、浮屠、申韩并称之为“古今三大害”,将佛道与申韩完全等同起来,则过了。就像荀子门下出了韩非李斯,但荀子与韩李的正邪之别不可混。)

 

孔子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其失也贼。”此言用在老子身上,颇为合适。康有为说,老子偷得易经半部,难免有点“贼”。然老子毕竟有道,其“贼”有限,学老子有失,进一步“贼”起来,就会流于申韩的惨刻寡恩,为害天下。马一浮先生说:“老子其失也贼”,这个贼害就大了。

 

马一浮在《论老子流失》中又说:“周秦诸子以道家为最高,道家之中又以老子为最高,而其流失亦以老子为最大。”“法家之不仁,不能不说老子有以启之。合阴谋家与法家之弊观之,不是其失也贼么?”然哉然哉。

 

东海儒眼看《老子》,依儒家法眼和中道智慧,予以如理如实、实事求是的评判,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正者可之,偏者纠之。

 

某些道家人物以孔子向老子问礼之事来抬老贬孔,很是无谓。圣人无常师,能者为师。孔子好学,“入太庙每事问”。向老子问礼,作“犹龙之叹”,并不意味着孔子完全认可道家。学礼不同于学道,赞美不一定同道。对于道家和隐士,孔子师徒既很尊重也有批评。(孔子与老子是否同时,见仁见智。姑且以《史记》所载为真实。)

 

老子批评孔子,假设为真,是老子自说自话;孔子赞美老子,则说明孔子尊贤嘉善,孔子也曾赞美管子“如其仁”,就像东海高度尊重赞扬某些自由派志士一样。

 

或问老子是否圣人。答:陆贾说:“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法圣道而为贤者也。”(《新语》)此言甚是。别说圣德,就是贤境,也必须通过儒家中道才能抵达。如果说老子是圣人,那也是外道圣人,与“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儒家圣境有异。当然,道家自有标准,也不以圣为理想人格。

 

道心惟微,不易全证,唯我儒家圣人,才能“允执厥中”,唯我儒家正经,才能精义入神。中外各种良性学说,虽有所得,部分而已;佛道两家最能得其大体,但也非全体。故孔子虽十分尊重老子,与尊重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毕竟不同。对周公们是完全认同,对老子虽然高度赞美,并不完全认同。

 

儒家对于外道圣人,予以如实评判,则是理所当然礼所当然,非狎侮也。如孔子对七逸民和荷蓧丈人们,孟子对伯夷伊尹柳下惠,都高度推崇又不尽认可。太史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宋儒对佛教更是侧重于批评。道理最大,当仁不让于外道圣人也。

 

清华大学2010年在上海自主招生时有这样一道面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这是个伪问题,这个假设完全不成立,盖儒道两家都是正理正学,孔子老子都重谦德,相互欣赏尊重。如果“打架”指义理相争,君子帮理不帮亲,谁的话更有道理就认同谁。将《论语》五经与《道德经》比较,我毫无疑问会站在孔子一边。

 

《论语》中孔子对隐士(道家者流)颇有微词,然点到为止。将夫子未完成的工作全面完成,东海当仁不让。以儒家大中至正而无微不至的眼光,把《老子》彻头彻尾彻外彻里地看透,看进老子和道家的心髓里去。该赞则赞该批则批,该是则是该非则非,该收则收该破则破,深度揭示老子的本来面目。2013-10-2

 

目录

 

撰述说明

 

第一章 关于老子

 

前言

 

《老子》八十一章

 

第二章 关于管子

 

前言

 

《牧民》解评

 

第三章 关于墨子

 

前言

 

《亲士》解评

 

《所染》解评

 

《兼爱》解评

 

《非儒》解评

 

《耕柱》解评

 

《贵义》解评

 

《鲁问》解评

 

关于韩非

 

前言

 

《五蠹》解评

 

《显学》解评

 

《忠孝》解评

 

第五章 关于商鞅

 

前言

 

《更法》解评

 

《垦令》解评

 

《农战》解评

 

《去强》解评

 

《说民》解评

 

《算地》解评

 

《开塞》解评

 

《壹言》解评

 

《错法》解评

 

《战法》解评

 

《立本》解评

 

《靳令》解评

 

《画策》解评

 

《境内》解评

 

《弱民》解评

 

《君臣》解评

 

第六章 关于荀子对王道和霸道的认识

 

《王霸》解评

 

第七章 关于《世说新语》

 

前言

 

清谈误国

 

祸世败家

 

竹林七贤

 

贼头祖逖

 

似是而非

 

附:有关微言一束

 

第八章 关于《吕氏春秋》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