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儒词训解之十:君子三明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7-12-12 20:47:36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儒词训解之十:君子三明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廿五日癸酉

           耶稣2017年12月12日

 

 


圣贤君子,必有三明:一是自知之明,二是知人之明,三是知法之明。

 

三明之中,自知之明最重要。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这就是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如颜回。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荀子荣辱篇》)有自知之明者不怪怨他人,知天命者不埋怨天。孔子自称不怨天不尤人,就是自知和知命的特征。

 

了解自己的习性即气质之性,知道自身的极限和局限,包括性能、才干的局限和条件的局限,都属于自知之明。自知的最高境界是尽心知性,反身而诚,致得良知,明自明德。这是彻见生命的本来面目,证入自心无相大光明境。

 

其次是知人之明。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缺乏知人之明为大患。樊迟问智,孔子说“知人。”以知人之明为智慧的主要表现和核心内容。孔子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这就是知人的办法。从所发之动机、所行之路线和所安之处所(目的)三个方面考察,对方就无所遁形了。

 

老子也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老子自知有限,未能反身而诚明明德也;知人也有限,看人不准。这是道家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老子对孔子居高临下地批评,庄子对孔子极尽调侃嘲讽嬉笑怒骂之能事,就是因为有眼不识孔子。不识,故尊重不起来;不诚,故发言轻浮,竟以寓言之类方式渎圣。

 

佛道中人看一般人或许能准,但看儒者,必看不准,对此我深有体会。二十年来,作为共和国第一狂徒的东海,被多位高人警示会直言贾祸,不知我一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对他们的关心非常感谢,对他们的眼光非常轻蔑。他们有眼不识东海,不明儒家,不知仁智勇具备的君子,自有知几之明、保身之哲和造命改运之能。

 

注意,说老子德智不足,知人不明,是站在儒家中道高度说的。老子毕竟得乎坤道,比起古今中外其它大师宗师可高明得多,只有释尊才能与之并肩。老子既有不少言论偏激,也有不少正确或局部正确之言。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之类,说得颇好,颇儒家。

 

三明之三,是知法之明,即择法之眼,明辨功夫。知人要慧眼,知法要法眼。这里的法,指各种思想、观念、学术和文化体系。正确辨别、判断它们的高低优劣是非正邪,就是择法之眼,属于明辨功夫之一,是“博学审问慎思”的结果和笃行的前提。辨法又有三种方法,一是从理上辨,一从人和事上辨。

 

例如,对儒佛道,理辨,就要研读三家经典,以辨别他们的思想言论;人事辨,就要观察三家人物事迹,以辨别他们的道德智慧。辨人,可看个人,将三家宗师相比;可看群体,将三家团队相比。然后选择自己心所最亲、性所最近的一家信奉之、笃行之,找到自己的心灵栖居和生命归宿。

 

认为儒佛道殊途同归是一大文化误会,缺乏法眼、不明究竟故。三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差异很大,固然殊途,亦不同归,而是各有所归。在最根本处即最后的归宿,佛家归于空寂,道家归于虚静,儒家则于空寂虚静处更转进一步,上达生生不息、至诚无息之乾健,因而自强不息,致力财成辅相参赞化育……

 

拥有知法之明,必然辩才无碍。或问:释尊辩才无碍,孟子知言好辩,都善辩雄辩。假如两人同台辩论,不知输赢如何。答:论理,佛家极高明,儒家更中正。两家大宗师不用同台辩论,结果已经在我良知的平台上出来了。有了明辨功夫,自可不受人惑,不受古今中外任何学术之惑,对它们的品质和优缺点洞若观火。

 

三明都属于智的范畴,是智的要旨,中道智慧。儒家德智不二,德到大处必高智,

智到高处必大德。到了明自明德、识自本性,既智既德,德智完全合一。

 

佛教有四智说: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姑以儒理解释之,成所作智是做事的能力,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妙观察智即知人知法之明,对于一切人物、事物和思想学术察其隐微,洞若观火。平等性智即明白人人皆有本性,人人本性平等;大圆镜智是彻里彻外,彻上彻下,诸智达于极致,德智圆满统一。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