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军】“双减”之后话教养——有感于一则反咬补课老师的新闻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1-09-02 15:19:00
标签:双减、反咬补课老师、教养
曾海军

作者简介:曾海军,男,西元一九七六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

“双减”之后话教养

——有感于一则反咬补课老师的新闻

作者:曾海军

来源:《成都日报》,题目为《把经典教养补上来》,内容有删减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七月廿五日壬子

          耶稣2021年9月1日

 

 

 

对于国家的“双减”政策,作为身在教育行业中的人,并不难明白,虽然会有很多阵痛,但从长远来讲,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没有特别的关注,只是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令我突然有了些想法。新闻中说,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有一对双胞胎的家长,通过中间人花钱找一个物理老师补课。补完课后便反咬一口,举报物理老师违规补课,不仅要回了全部补课费,还倒赚了中间人和物理老师私下赔偿的钱。此事曝光后,网上一片哗然,对这一家长的操作予以严厉谴责,纷纷以为这也太没教养了。双胞胎的家长遭遇恶评如潮,固然属于咎由自取,但我们谴责的底气又在哪里呢?而且骂过之后,并没有人意识到,新闻中的这一事件恰好以另一种方式说明,“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适逢其时。

 

新闻中补课的物理老师属于违规行为,那也相当于开车压了实线的违规。相比之下,双胞胎家长的举报,则相当于开车恶意地撞向物理老师的车。我们可以通过交通法规有效地惩罚压了实线的违规行为,对于那恶意的撞车却无可奈何,因为后者可以解释为因前车导致的追尾,责任在前车。至于那充满恶意的用心,虽然少不了舆论的谴责,却无法实施有效的惩罚。我们感到无比愤怒,但这不该是针对惩罚不到位的情绪。为了消除那恶意的用心,并非只有追求严厉的惩罚而后快。现代文明不诛心,却并不表示只能放任不管,事后无法有效地制裁,工作的重心就必须放在事前。

 

在这一新闻事件中,物理老师花时间补课换回的,居然是双胞胎学生与家长联合起来反咬一口的恶毒,这其中必定有物理老师补不回来的东西,即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教养。这种教养缺失在先,若不加以及时补缺,却任由各种科目的老师没日没夜地补课,就未免给人一种“充塞仁义”的感觉。意思就是,那个物理老师补课越多,不过让学生和家长有机会积累越多的证据,最后反咬一口时咬得更狠。而那补课补出来的物理知识,竟然像充当了帮凶一样,多让人寒心!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仁义”。可见,这样的学科知识在课外疯狂补课,真该叫停了。但“双减”之后,并非减下去就解决了问题,那缺失在先的教养才真正需要补上来。当然,究竟何为教养,为何会遭遇这种缺失,又该通过什么方式补上来,等等,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是这个新闻事件提供了一种方便,不妨借着谈一点想法。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顾着了各自的权利,却失去了对彼此的督促与期待。作为一个权利的捍卫者,确实没有资格对别人的教养说三道四。有人内心再多的恶意,只要在规则范围之内表现的行径,就无法以捍卫权利的名义去反击。然而,面对那个反咬一口的家长,我们真的很甘心吗?除了激起舆论的谴责,我们竟然毫无一点办法?现代文明不够着力的地方,正是古代经典的优势所在。那个双胞胎家长所缺失的教养,古代经典当中有着非常充沛的精神资源。也不只是那个家长缺失了基本的教养,我们若对这种现象缺乏应对,就说明经典教养的缺失相当普遍。

 

 

 

新闻中的这个事件,很容易让人想起古代一个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对于这个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我相信聪明的现代人中十有八九会异口同声地表示,不能像那个愚笨的东郭先生那样,连白眼狼都分辨不出来。要真是这样,新闻事件中的双胞胎家长和物理老师,相比之下,最该受批评的反倒是物理老师。因为物理老师太大意了,没能辨别得了现代版的白眼狼,所以只能自认倒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跟那个双胞胎家长更接近,因为我们与那个家长一样,至少没有重蹈东郭先生的覆辙,而物理老师却不幸中招了。我们跟那个家长的区别,可能只是碰巧没有那么多的恶意罢了。可见,我们确实与那个家长一样,普遍缺失古代经典的教养。

 

我们跟古代经典的距离变得如此遥远,相隔的决不只是几个寓言故事。毫不客气地说,由于古代经典意义的陌生化,我们恐怕连出自其中的几个寓言故事、成语典故什么的,并不能真正读懂,甚至还故意反着读,以示自作聪明。编入小学教材的《东郭先生和狼》,原名《中山狼传》,出自明朝人之手。为何有这样的改名,用意很明显,批判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郭先生身上。古人以中山狼为可恨,告诫世人不要做那白眼狼;今人却更担心成为东郭先生,难道我们竟然意识不到,至少应该先防范自己沦为中山狼?那个双胞胎家长恐怕就有这个问题。我们若无法打开古代经典的意义世界,接受整体的经典教养,读再多的古代故事也没用。而且,也不是凡出自古代的故事,都有一样的教养意义。或者说,古代经典并不等于古代典籍,不是所有古代典籍都具有教养意义。同为古代典籍,《战国策》在我们的传统中历来被目为权谋书而不被重视,《孟子》则具有崇高的经典地位。有人却特别看不上这种区分,自以为不过是一样的古代典籍。我们不妨借几个熟悉的成语故事稍作比较,看看能否显示《孟子》与《战国策》的区分,以及古人的这种区分是否有必要。

 

我们可以将经常使用的六个成语故事,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第一组是出自《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与出自《战国策》的“南辕北辙”,前者源于孟子劝谏梁惠王,不要对百姓施加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抱怨怎么强大不起来,这跟邻国相比,不过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后者源于谋士劝谏魏王,时机还未成熟就想攻邯郸,条件再优越也是南辕北辙,只会离称王越来越远。第二组是出自《孟子》的“始作俑者”与出自《战国策》的“鹬蚌相争”,前者源自孟子痛斥梁惠王不行仁政,使百姓饥寒而死,其恶有甚于始作俑者;后者源自谋士为燕王劝谏赵王,不要攻打燕国,从时局上看,赵、燕久战有如鹬蚌相争,必定让强秦得利。第三组是出自《孟子》的“缘木求鱼”与出自《战国策》的“画蛇添足”,前者来源于孟子劝谏齐宣王,老想着打败秦、楚强国想称王,不过缘木求鱼,不如施行仁政而得天下民心;后者来源于谋士为齐王劝谏楚将,不要攻打齐国,理由是楚将因过去屡屡得胜,加官进爵已经到了天花板,再攻打齐国立战功,纯属画蛇添足。

 

 

 

《孟子》孜孜于诸侯王施仁政、得民心,完全着眼于百姓疾苦、天下兴亡;而《战国策》凭的是口舌、看的是时势、耍的是权谋,完全着眼于诸侯王一时一地的成败。两相比较,我们相信不需要特别的专业素养,亦不难看出,其品质可谓高下立判,其格局可谓天壤之别。古人的这种区分实在太有必要了,只有《孟子》才能作为经典,提供教养作用,而《战国策》不过是一部权谋书,只适合那些关心成功学的人看。人们怎么能刻意忽视这种天差地别呢!

 

再回到开头那个新闻事件上,若以《战国策》的眼光来看,那个反咬一口的双胞胎家长表现得太出彩了。先交钱补课,沉得住气,等补课全部结束之后再发难,可谓时机成熟,一击即中,完全避免了南辕北辙之误。为了举报老师,从一开始就设局,串通学生联手出击,始终没有陷入鹬蚌相争的局面。在退回全部补课费之后,又爽快地收下中间人和物理老师的赔偿,一转眼继续举报,一点也不显得画蛇添足。但若自《孟子》的眼光来看,自己一肚子坏水却还有脸举报别人违规,这是五十步笑百步。将这种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带到家长与老师的关系中,可谓始作俑者。教唆子女搜集补课的证据,却还想着通过补课加强教育,真是缘木求鱼。进一步而言,接受了物理老师的补课却反手举报,这是不仁;收下赔偿却又继续举报,这是不义;身为家长却不尽家长之本分,这是不忠;身为父母却教唆子女,这是不慈,则其不孝亦可知。故自《孟子》看,这个家长就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何来出彩!我们若连《孟子》与《战国策》的高下都分不出来,凭什么谴责那个双胞胎家长!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发生的这个新闻事件,恰恰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意识到,该减的一定要减下去,但缺失的也一定要补上来。这不是依靠读几则古代典籍中的故事能补上来的,而必须整体性地打开古代经典的意义世界。大量课外培训机构补得了学科知识的课,却补不了经典的教养。后者需要从小的培育、整体的浸染,以及善加引导,前者既扰乱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又导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各种古代典籍离我们所有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近,但古代经典中的意义世界,则离我们每一个人已经太遥远了,由此导致经典教养的根本缺失。正是借由这一学科知识减下去的契机,让人猛然发现,重新进入古代经典的意义世界已经刻不容缓,必须要让那根本缺失的经典教养补上来。

 

七月十七初稿于平江大道

七月廿五改定于与文里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