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从朱子集大成到文明间对话

在遍布华夏大地、象征儒学道统的无数孔庙建筑中,有这样一套完备的儒家传承谱系:正中的孔子像前,“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肃立两旁,“十二哲”依次列坐东西两庑,时间跨度穿越千年。令人惊叹的是:朱熹作为其中唯一一位南方人,与其他人均相隔着千余年光阴,却也能入列且常被与孔、孟相提并论,被后世尊称为“朱···

【鲁小俊】斯文在兹:作为文学空间的书院

作为多功能建筑,古代书院是教学空间、学术空间、藏书空间、刻书空间、祭祀空间。此外,书院也是文学空间,它和市井、村庄、寺庙、官署、幕府、棘闱、旅途等场所,共同组成了文学世界的多样图景。

探访宋代“顶级学府”考亭书院:可感可触 可亲可近

“先走近,再了解。”在福建省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眼中,近千年时光流转,朱子思想依然迸发活力。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朱子故里”,沿着书院、古街、旧居等朱子足迹,慢慢发现其不寻常之处。

【慕仪生】<朝圣>参访关中书院

予客长安十二年矣,每次路过,总是不开放或维修,终于有机会来此朝圣。

从古代书院到公共文化空间 江西豫章书院焕新开放

9月28日,始建于南宋、“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豫章书院焕新开放,成为一所具有读书、休闲、研学等功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专家学者山村赴会,榉溪何以成为"儒学会客厅"

九百年儒脉绵延不绝,一座浙江圣裔古村正让经典智慧在乡土实践中焕发新生。9月28日,2025婺州孔子文化周活动将在磐安县榉溪村启幕,这场以"乡村儒学活态传承"为主题的盛会,将汇聚来自中国、韩国等专家学者,展开一场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实践的对话。探讨是什么让这座藏于浙东山水的古村落,成为儒学当代转化的"活态实验室"?

关中书院“焕新”启幕

走进西安城,飘着墨香的书院门被许多外地游客列入必去的打卡名单。这条街巷里最为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便是关学思想的传承地、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张锐锋】白鹿洞随想

白鹿在历史中奔跑,它没有呦呦鹿鸣,却有着群山回应。鹿被铭刻在石头上,但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一座千年书院站在一起。

【刘九如】寻迹南轩书院

端午的粽香还萦绕在鼻尖。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非遗研学激活文化生命力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在河南省邓州市古城东南隅,有一座花洲书院,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诞生于此。

【曾颖仪 姚锦云】城市祠堂的重建与组织体系重构——以广州猎德村宗祠为例

在现代化发展中,源于宗族文化的祠堂被认为是传统的、乡土的,但这难以解释城市中“高楼之下立宗祠”的现象。本文以广州市猎德村的宗祠为研究对象,把祠堂作为媒介,运用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究了祠堂重建和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城市祠堂何以继续发挥实际功能。研究发现,城市祠堂的物质性再造离不开宗族文化的影响,但祠堂及宗族活动仍不···

【张明】贵阳“阳明祠”的变迁

王阳明曾经在贵阳讲学传道,留下的一些重要文化遗迹,后来成为贵阳“阳明祠”和“阳明书院”“贵山书院”的源头。追溯贵阳“阳明祠”的变迁,可以窥见500年来阳明文化在贵阳发展壮大的一个完整缩影。

《福建日报》头版报道:泉州书院唤醒“三重身份”

作为古代讲学、论道之所,书院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时至今日依旧弦歌不辍。

弦歌千年 再启新篇 ——岳麓书院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转型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近年来在弘扬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上下功夫,在研究和推进“真理本土化”上下功夫,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上下功夫,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千年文脉。

走进台北孔庙 ——历史现状,祭孔礼仪和佾舞传承

儒家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纽带,而在孔庙举办的祭孔典礼则是儒家文化在社会层面传承的一个最重要象征。

【张树安】北斗昭明 ——浮梁北斗书院兴衰考

浮梁北乡,人杰地灵!大小北河,孕育了浮梁北乡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回望历史,浮梁北乡的书院、书堂、私塾,曾如繁星般点缀其间,照亮了无数求索的心灵。然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的风霜无情地侵蚀着过往的记忆。

走读广东古书院:龙湖书院

龙湖书院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古寨中,是潮州三大韩祠书院之一。

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今天(6月29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武氏祠,探寻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走读广东古书院:韩山书院

韩山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淳祐三年(1243)。其时,南宋潮州知州郑良臣在潮州城南之韩文公庙旧址[北宋元祐五年(1090)迁建]之上创建韩山书院。

【周潇】硕学鸿儒:书院阅读传统与读书精神的灯塔

书院作为古代教育和讲学机构,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读书人始终是其灵魂的所在。在书院空间中,不仅汇聚经史子集有用之书,也广纳大江南北有志学子,因为有了书院,才有了读书人的群体,让阅读实践代代延续,让读书精神千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