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欲晓】回到儒教自身——儒教形态引论

儒教研究需要“回到儒教自身”以寻求关于“儒教”的切己描述。儒教作为“社会存在”, 是一种公共—集体的“行为方式”,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观念性和物质性的“结晶化”形式表现自己。“儒教形态”是对儒教结构功能及其历史特征的指认, 也包含对儒教得以奠基的存在理解的说明。

【白欲晓】“儒教”:中国现代思想中的观念谱系

如果我们不执于一端而强作分别,就中国传统自身来说,“儒学”虽偏重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实际上并不存在脱离“儒教”整体的“儒学”或“儒家哲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与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实践活动是交织一体而互动的。“儒学”从“儒教”中被抽离出来而成为“哲学”,这正是“儒教”历史病痛的“症候”。

【白欲晓】铸新魂、塑新形、赋新体——儒教传统形态如何现代转型

“中国儒教”的当代建设应该走“铸新魂、塑新形、赋新体”的道路。这里的“新魂、新形”, 其所谓“新”不是“新旧对立”之“新”, 而是“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之“新”。至于“新体”, 是指当代和未来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存在和文化发展。如何理解这个“新”, 需要儒者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运会的前瞻和把握。

由民间祭奠到国家祀典,学者房伟:千年文庙祭祀背后的文化认同

文庙祭祀的存续并非仅仅系于人君之私念与朝廷之推崇,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孔子之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循,客观上能够起到巩固政权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常樯】祭孔大典:民俗的典范

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正从“政府主导型”转向“社会主导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转型也将把“祭孔大典”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作为一种典范意义的民俗,曲阜“祭孔大典”应积极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祭孔真正走向民众,走向民间?二是如何引领各种祭孔活动并实现各种祭祀活动的“美美与共”?

【蒋庆】中国传统政治形态是以儒教为主的“政教一体”——答美国明克胜教授问(下)

中国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政教分离”,没有“政教分离”,当然也就没有“政教合一”,只有“政教一体”。中国“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一直用西方“政教合一”的历史经验来批判中国的政治传统,现在看来是误解了中国的传统政治,所以要真实地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就必须对“政教一体”与“政教合一”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蒋庆】“虚君共和制”是古典与现代政治精神的完美结合——答美国明克胜教授问(中)

“虚君”在政理上拥有国家永久性的所有权,是古典政治精神,即“君主制”精神;“虚君”不具有实际的政治权力(议会)、行政权力(政府)与司法权力(法院),是现代政治精神,即“共和制”精神。这两种古今政治精神在“虚君共和制”中得到了有机结合,不能不说是一种古人(如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混合政体”。

【蒋庆】政治儒学具有“普适性”,不是排斥西方的极端原教旨主义——答美国明克胜教授···

我所提出的“政治儒学”,正是这种体现当代儒家历史使命与时代抱负的新儒学,是对福山“历史终结论”与“五四”“民主拜物教”的儒学批判,亦即是建立在中华文明义理基础上既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质又体现人类普遍政治价值的中国式学问。

【林安梧】儒教释义:儒学、儒家与儒教的分际

儒教是教,不折不扣,是没有争议的,他确是一个宗教,只是这样的一个宗教是有别于西方一神论的宗教,他是觉性的宗教、可大可久的宗教。这个宗教当然具有教化意义。但是记住所有的教化意义在中国来讲都是内透到我们生命的源头,上透到宇宙造化根源。

近代中国《尚书》研究史亟待整理

《尚书》是五经之一,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道之本”。中国古代的《尚书》研究起自两汉递至明清。近代以降,随着历史和学术语境的巨大转变,《尚书》研究也发生了变化。

【集论】儒教在今天中国,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陈纳 范丽珠 郭晓东 曾亦)

从逻辑上推导,看不出“宗教”要以“基督教”为标准的依据。如果要追寻其中的原因,就是话语权的问题。这种命名和定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当时西方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延伸,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要真正认识或理解宗教的本质,必须跳出西方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