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的观念产生的前提是“三代以上”的“治出于一”到“三代以下”的“治出于二”的结构性转型,权力与精神分离,治教两统获得了自主性的分化。但如何基于分化而重新连接两者,这才构成“内圣外王”这一术语原初的问题意识,其实质内核是以内外架构教化和统治两大系统,使之在分离基础上保持平衡、协调和连续,其畸变形态则是“内治外教”的···
[春秋]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神”字之偏旁“示”的生存史本义是用以指导人生的显示和指示,而通常认为的本义,如对过世先人或四方之主的泛称以及供桌、牌位之义,在生存史上反而是派生出来的。“神”之原形字“申”的生存史本义不是作为存在者的神或人格神,而是发生于本真生存中的万物之“玄妙显示”。“申”字加“示”部而构成“神”,是为了进一步强化“玄妙显示”这种生存史本···
[春秋]十有二年,春,正月。
[春秋]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本文系郭齐勇先生于7月3日上午,在湖北经心书院“经心 · 浦江学堂”一字级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上图为郭齐勇先生在发言。
《春秋》上半年的记录,都是围绕曹桓公葬礼,“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终生,是曹桓公名。鲁桓公十年春天,正月庚申日,曹桓公去世,夏季五月,曹国安葬曹桓公。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纪季姜就是纪国嫁到王室的公主。纪,代表她来自纪国。季,说明她在姊妹中的排行。姜,是纪国的姓。京师,就是雒邑,此处代指王室。
春天,《春秋》记录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八年,春,正月,己卯,烝。”正月己卯日,鲁国举行了烝祭。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咸丘,杜预注释说“高平巨野县南有咸亭”,即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
秋季,《春秋》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八月,壬午,大阅。”八月,壬午,鲁国举行了大阅兵。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不过三传引述《春秋》时略有差异。《公羊传》和《榖梁传》引述《春秋》时作“六年,春,正月,实来。”《左传》则是“六年,春,正月,寔来。”杜预注释说:“寔,实也。”可见三传其实一致。
秋季,《春秋》一共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很奇怪的记录,“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鲁桓公五年春天,正月甲戌日、己丑日,陈国的国君陈桓公(名鲍)去世了。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郎,在鲁隐公元年《左传》就提到过,是鲁国南部边界城邑,靠近宋国。这条记录从字面看似乎没什么深意。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嬴,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西。不过这条记录有一处稍微异常,是“正月”而非“王正月”,具体原因在鲁桓公元年解释“桓无王”时已探讨过,此处不再赘述。
秋季,是个多事之秋,《春秋》一共记载了四件事。
夏季,《春秋》唯一记录是“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大鼎,说明这个鼎本来是郜国的宝物。鲁隐公十年夏天,鲁郑联军攻打宋国,攻取了郜,意味着郜国在那之前已经被宋国所攻占,所以此鼎随之归于宋。
《春秋》在春季有三条记录。但这三条记录实际说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正月,宋国发生弑君政变。三月,几位诸侯的会面是这次政变事件的后续。第二件事是在此期间滕国国君来访。为方便理清思路,我们把宋国政变的事放到一起看。
时间进入公元前711年,鲁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鲁桓公正式即位。前面提到过,鲁桓公的母亲是宋国公主仲子,父亲是鲁惠公,按《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桓公名允。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