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教授访谈:立德树人,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国学的核心是人学,教育的功能是化人,化人的关键是化心。”

【李存山】范仲淹与《岳阳楼记》

热播影视剧《清平乐》中的范仲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作为中国士大夫的典范,处江湖之远,则兴办学校、兴利除弊、惠泽百姓;居庙堂之高,则革新政令、整饬吏治、改革科举、砥砺士风。宦海沉浮,数进数退,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并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

【专访】何益鑫:以理科生的方式做文科的研究

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访】柯乐山:何为“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伦理”理论,认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2021年孔汉思去世,有关世界伦理的讨论进入新的转型和定位。“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是什么?中国儒学能为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专访】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上坟墓祭一直被视为劣俗,与儒家正礼主张的庙祭互相冲突。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反反复复,唐代玄宗时期干脆将寒食上墓的民间习俗编入五礼,成为正式的国家官颁礼式。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专访】郑土:有中国城隍文化何以在海外绵延生根?

“城隍”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最普遍的本土民间信仰之一,从大都市到县城,乃至部分乡镇,城隍庙网状般均匀分布,祭祀活动和参与人数众多。同时,城隍神的形象往往极具地方性,通常是当地颇受敬仰的父母官或本地英雄。令人惊奇的是,在新加坡、印尼、韩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地,也不乏大量城隍庙存在,甚至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

【专访】安乐哲:有哲学,很安乐

一头白发,眼镜架在鼻尖上,时而蹙紧眉头,时而露出和蔼可亲的微笑。当安乐哲教授坐在我的对面,将他与中国哲学的缘分娓娓道来,这个目前海外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军人物是那么亲切与儒雅,让人感觉“很中国”。

【吴光】《儒学与中华家文化》现场互动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中华“家”文化的根本内涵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合理定位其在中华传···

【专访】孙向晨:“中庸”与“middle way”,为何需要构建“汉语哲学”?

对于人类共同的普遍关切,不同的语言世界会有不同的本源性思想资源。建基于汉语之上的哲学理应深入思考在此语言世界中所形成的普遍关切以及对于这些关切的回应。“汉语哲学”的提出与表达直接涉及汉语世界的精神结构、汉语概念的构成以及汉语本身的特质与规律。何为“汉语哲学”,其与“中国哲学”有何不同?复旦大学教授、哲学学院院长、通···

【朱汉民】圣贤兼豪杰:中国传统士大夫人格理想的审视

今天我们讨论“圣贤—豪杰”这一概念,二者用一个连接号连接起来,我的用意是要把二者集合起来考察。事实上。圣贤与豪杰在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人格理想,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可能把它们连接起来。这个理想来源于哪里?其实跟中国古代的“圣王”、“内圣外王”等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专访】安乐哲:谈枕边书

1966年至1967年,雷德兰兹大学通过交换生项目把我送到了香港学习,就像到了另一个我不理解的星球。我认识了唐君毅,并跟随劳思光一起学习。而我自己终于开始了解中国哲学的契机,是我明白了“道不远人”,我发现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是一回事。到了年底,当我离开香港时,我的手里捧着一本《道德经》,后来更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它。

【朱汉民】汉以后的帝国治理体系:儒法互补、王霸并用

本公众号将从“三代国家治理的霸道和王道”“儒家的国家治理目标:民意”“法家的国家治理目标:效能”“汉以后的帝国治理体系:儒法互补、王霸并用”“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五个篇章依次推出朱汉民教授的《儒、法政治治理思想及管理学意义》以飨读者。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下)

孔汉思搞的全球伦理,我并不反对,但他的毛病和问题在哪呢?就是他没有突出责任伦理本身的重要性,他的全球伦理和责任宣言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对已有人权宣言和人权公约的解释、说明或补充,没有注意到其实权利和责任有着根本的不同。

【专访】徐梓: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不能开设成第二门德育课

我自己是希望传统文化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促进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解决“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解决我们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有比单纯的道德教育更加丰厚的内涵,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德育,不能把···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

1988年我就指出,儒学和现代文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从多元文化结构论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化需要多元文化要素的合成,其综合的结构和指向,以确保其指向一个平衡的、理想的方向。但不能强求系统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同一个指向。西化派就是这样,强求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指向现代化。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儒学正重新以可敬、可亲、可爱的正面形象回归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中国思想文化界也涌现出一批志在弘扬儒学、复兴中华的所谓大陆新儒家,一些充满豪情和激情的儒学青年也纷纷登场,这些社会文化现象都是值得肯定的。八十年代以来,几十年如一日,陈来先生一直站在时代思想文化的中心,广泛而···

【专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北京中轴线为何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作为一组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是历经700余年发展形成的富有韵律、和谐,具有强烈标志性、仪式性的反映东方文明的都城中心区域。

【专访】杨庆中:《周易》与中国哲学(上)

文化自信开启了文明自觉,而脱离了经学的中国哲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中国传统“经学”则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口。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反响热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主讲的“《周易》古经对孔子···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王绍光:“人民至上”为何写入中共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人民至上”居突出位置。

【周建刚】“周程授受”奠定了郴州濂溪书院在宋明理学中的特殊地位

2021年11月7日,应郴州市文旅广体局邀请,石头记读书社组织专家团队到该市调研赋能文旅融合大计,专家实地考察了裕后街、苏仙湖、濂溪书院、女排训练基地等现场,并就该市濂溪书院修复利用、郴州夜游文化品牌打造、高端文化论坛策划等进行座谈研讨,本文为周建刚教授发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