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向奎先生访谈录:儒学与现代化

齐鲁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因而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之一,这无论在古代文献上,或者是当地考古发掘上,都可以证明。它是我国古代夷夏等族错居共处的地方,而夷夏(即夏商)是我国古代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部族,也就是最早进入阶级社会而建立的国家,所以后来齐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化,真可谓源远流长。

【朱汉民】民本思想如何影响中国?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包涵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使中华文化获得强大生命力。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它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从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视角考察,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近代转型与中国化民主的不断探索,均···

【专访】雍际春:伏羲,为何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甘肃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2022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突出“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宗旨,以“讲好伏羲画卦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海内外中华儿女线上线下拜谒问祖。

【刘强】读经三问 ——“20年中国读经教育漫谈”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感谢孟母堂举办这次活动,让众多朋友都能线上相会,漫谈读经教育。其实,对于读经教育,我自己是“卑之无甚高论”的,只不过有十几年感同身受的体会而已。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只是一些个人感想,仅供诸位交流研讨的朋友们参考。我要讲的话题可以称作——“读经三问”。

【专访】成中英:仁义之道无法摧毁,儒学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每年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地。

【杨朝明】为何说崇正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谈到所谓“正义”理论时,每每习惯以西文“justice”一词作基础,许多社会问题的论述也依此而展开。现在学者们清晰地看到,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刘志勤】“一诺千金”的中国诚信观,何以成为国际市场“稀缺产品”?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诚信可谓其中一条重要血脉和精髓,贯穿始终,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保持不断,承续至今。

【张师伟】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何以“灵犀相通”?

民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意涵,也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将“民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刘强】道术已裂,治道何为?——在“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我还想表达一点,我很佩服方老师以“治道”为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我想他其实有一个抱负,就是想对当今的“治道”研究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文科的研究多数都仅仅停留在象牙塔里,很多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所以“治道”能不能转化恰恰就是一个问题。

【专访】郭齐勇:“认真、有责任心”的《中国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对它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哲学仍然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之学,即是说,哲学既在大雅之堂上,又在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间。我们既要防止哲学的庸俗化,又不能杜绝哲学的通俗化。我们希望国民的哲学素养有所提升,当然首先还需要打破人们对“哲学”的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一些框框。

【专访】何仁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

当前大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非生命化”,传统文化被当成了固化的“知识系统”“人文典故”,而不是活生生的“生命的学问”。学习传统文化者,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生命,更多的只是学习知识、应付考试。讲授传统文化者,自己对所讲授的内容缺乏真诚的信仰,信不深、讲不透、落不实。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真正得到落实,必须从“信”···

【安乐哲】在2022年国际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开幕式上的发言

我们相聚在这个暑期班,是要来共同解决一个全人类正面临的重大困境。可以说,我们身处的当下,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身为人类的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可以当之无愧地宣称,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因为我们人类这种伟大动物,现已发展出了能够通过全球性举措迅速地解决世界各地···

【专访】许伟:历代帝王庙如何体现“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庙宇。中国历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涵盖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王和秦汉至明清时代的皇帝,庙中择优入祀188位,其中既有华夏—汉民族帝王,也有北方民族和不同民族血统的帝王。乾隆还就此帝王谱系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断言。为何来自不同民族、曾治理中国不同地域的···

【专访】贾沃斯基 张曼姿:当德鲁克“遇见”孔夫子

如果孔子和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可能会是一对好朋友。孔子一生推行“和”文化,主张构建一种“和而不同”的秩序社会;“协同有效性”则是彼得·德鲁克推崇的目标……

【专访】杜华伟:诵读经典养身心,思政教学重育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曾想,如此充满诗书气、人文气的朗朗诵读声,“特立独行”般出现在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华伟老师的课堂上。杜老师将自己对教学的热情与独到钻研融入大学思政课并加以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属于思政课的斑斓之路。

【专访】周光辉:大一统中国何以越千年?

自秦代以来,中国实现了对超大规模国家的有效治理,且被打破后仍能重建,成为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如此独特的国家韧性从何而来?中新社“东西问”近日独家专访吉林大学教授周光辉就此进行解读。

【康晓光】立足中国文化传统 创造中国特色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过去一年,国际冲突和新冠疫情的交织叠加,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诸多挑战,但各领域也涌现出了大批优秀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协作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专访】杨国荣:ISCP明起在沪办会,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哲学

明天(27日),主题为“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的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将在华东师大线上平台开幕,会期持续五天。这样的国际学术盛会当然是中国哲学人、中国学术界一个相当大的荣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杨国荣三年前当选为国际中国哲学学会(ISCP)会长,作为该会会长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成功举办一期国际中国哲学大···

【陈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和文明态度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曾有过丰富的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华文明和亚洲其他文明的多彩发展。文明的通畅交流,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丰富交流,就中华文明的方面来说,是依据于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和而不同”的观念。

【周建刚】从炎帝传说看中国上古史

中国人的古史观念,可以用“三皇五帝”一词概括。从先秦诸子开始,此观念逐渐酝酿形成,司马迁的《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端,此后又有人补作《三皇本纪》。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