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国汉学家谢林德:《易经》如何影响西方世界?

17世纪开始,中国经典《易经》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此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语种在欧美发行,并受到西方哲学界、科学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专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何以全球共鸣?

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悟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至今被海内外各方推崇。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阳明心学的起源,探究“知行合一”的真谛和当代价值,解析阳明心学全球共鸣的缘由。

【韩建业】“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对中华文明有何影响?

在上一篇中,韩建业教授指出,“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或“早期中国文化圈”萌芽于8000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正式形成于6000前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这与人们所熟知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何关系?“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对中华文明有何影响?

【专访】江西省朱子学会副会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所长徐公喜:朱子学如何···

祖籍江西婺源(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朱熹,是中国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朱熹及其门人后学创立的朱子学,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还跨越民族和地域,传播至许多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影响力和时代价值。

【徐小跃】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2023年3月24-26日,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文化书院作为学术支持、三智书院承办、晨星项目特别资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七届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教授,南京图书馆名誉馆长,三智书院院长徐小跃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旨演讲,今天,小编与您分享其中第一部···

【专访】徐在国:“安大简”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拼图”?

2015年,安徽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早中期楚简(简称“安大简”),数量较多、保存良好,是先秦文献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具重要价值。

复旦大学第24届Sophia人文节,白彤东讲座“从中国哲学角度反思人工智能发展”回顾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现在对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和毁灭人类的担心,可能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但是以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理解来养育类人之存在,也有其问题。在应对现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战上,我们应该加强的,恰恰不是创造性教育,而是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

讲座纪要|以沃格林的视角看早期中国文明的生成与转型(陈赟、唐文明、李文堂、何···

2023年4月3日晚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办的“历史与真理”——人文博雅高端讲座青年学者系列第一讲,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赟教授现场做了题为“以沃格林的视角看早期中国文明的生成与转型”的学术讲座,文史部全体教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在校学员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

【专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建军:炎帝神农文化何以凝系今人?

炎帝神农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为何能成为两岸同胞的重要情感纽带?近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建军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专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黄帝陵祭祖为何是两岸同胞血脉相···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为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世称“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祭祀黄帝陵已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专访】天水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李宁民、天水师范学院伏羲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志军···

一年一度清明节将至,寻根问祖、慎终追远,以“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成为乡愁的寄托。台湾民众跨越海峡前来伏羲诞生地甘肃天水,甘肃天水亦组织伏羲文化交流团赴台参祭,已是有来有往。

理智止步的地方,爱还能前行——张祥龙先生谈中西文明中的神秘体验

理性止步的地方,爱还能清醒。所以关键就是说爱怎么理解,它只是一种原发的情感,还是说情感里面已经包含了终极的真理,就刚才我们说的神秘体验,往往就说你感到你达到了一个终极。这是一点感受。

【专访】舒大刚:厚植传统文化根脉,培养儒学高等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大学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先后完成《汉语大字典》(徐中舒主编,与湖北学人合作)、《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儒藏》(舒大刚总主编)、《儒学文献通论》(舒大刚主编)、《中国儒学通案》(舒大刚、杨世文主编)、《朱熹文集编年评注》(郭齐、尹波编注)等大中型成果

【林安梧】孔子为何被海峡两岸共同纪念?

我把儒家思想的“天地君亲师”概括为四重共同体:“天地”是“自然共同体”,“君”是“政治社会共同体”,“亲”是“血缘人伦共同体”,“师”是“文化教养共同体”。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四重共同体来生活,儒家重视人与共同体之间的恰当互动关系。

【张曦、唐文明、程乐松、李溪】藏在博物馆里的精神启示

2023年2月25日,围绕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曦的新著《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唐文明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溪副教授展开了一场对谈,追问在有形的文物之中,蕴藏着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博物馆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精神启示。

【徐勇】传统文化教育要警惕“非教育化” 师资是瓶颈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非教育化”。我经常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偏正词组,传统文化是定语,它是用来修饰教育的。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教育活动,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它就应该遵循教育的原则、规律和逻辑。

【专访】欧洲汉学会前主席巴得胜:“西观”中华文化三十载,我看到什么?

在欧洲汉学界,比利时根特大学是绕不开的名字。早在1900年,根特大学就开设东方学课程,并将梵文作为选修课,1958年后,开始系统研究东方学,汉学研究基础可谓深厚。

【专访】刘正寅:发端于先秦的华夏,何以演进为超越族际的更高认同?

中国人常以华夏民族自居,又常常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作为信条。究竟何谓“华夏”?华夏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演进和上升为超越族际的更高层次的认同?华夏认同的不断升华,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怎样的启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就此独家专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刘正寅,从解析华夏认同中探寻历史的价值。

【专访】王中江:中华文明中,为什么是“民心”成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这与其根性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今天的中国则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专访】姚洋:贤能体制与中国经济增长有何关系?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尚书》记载的上古微言,勾勒出中国贤能政治传统的框架,深深融入中国的制度血脉、社会理念与民族精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