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梦是学术梦,贯通文史哲;书院梦是文化梦,出入儒释道;书院梦是教育梦,关系你我他;书院梦还是民族梦,承载家国天下。”这是我对书院发展的一个粗浅理解。今天的书院发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我对书院有以下这三点反思:一思大与小,二思新与旧,三思进与退。
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以“讲仁爱”“重民本”为主要内容的“仁政”智慧及“全球共同体”思想,推崇和平和谐,反对不义战争,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社会理想。这些思想智慧展现出永恒价值,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对当今世界经济···
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金融文明、人工智能文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性的不断改造。
当前,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挑战,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为了应对危机,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指引的理念,以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环境治理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文化交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相关讨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交涉学研究者强调的关键词包括“跨领域”“跨文化”“跨地域”“多对多”“多元化视角”“从周边看中心”。本报记者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郑梦娟和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
儒家文化怎样“出海”,一直是儒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与中国渊源颇深,其文化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礼俗文化尤其明显。近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曰美就儒学对韩国礼俗文化的影响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孟夏之末,我们坐在安化梅城镇的文庙泮池边,浓稠的绿意从四周裹过来。大树的枝叶严丝合缝地挡住天光,长势蓬勃的青苔为地砖围出毛绒样的边。泮池,一汪浅绿色的半月形的水潭,倒映着草木之影。几尾橘红的鲤鱼在影中游动,间或发出极轻微的“嚯”的跃水声。
本文系郭齐勇先生于7月3日上午,在湖北经心书院“经心 · 浦江学堂”一字级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上图为郭齐勇先生在发言。
“相对于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主题而言,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的研究只是一种学术助缘与手段。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将是一个需要有众多学人长期耕耘的广阔的学术领域”,在“比较哲学翻译与研究”丛书总序中,丛书主编如是指出了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在学术史中的地位变化。
具体形上学要求对具体、现实、真实的世界作系统性的考察。它是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整体追问,又有着开放性并展现为发展过程。
热门电影《第二十条》中,“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等台词,折射出中华法治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回顾历史,古代中国如何兼顾“天理、国法、人情”综合治理国家?公法内容为主导的中华法系何以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文明对话还是冲突,是世界正在面临的重大选择。这不仅是文化间的选择,更是关乎人类存续的选择。”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如是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体现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维护,离不开对人文初祖黄帝及其所创造文化的高度认同。黄帝文化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创造性发展,黄帝祭祀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积淀,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深影响其他东亚地区的文明。在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举办之际,韩国成均馆翰林院前院长、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崔英辰在首尔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介绍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路径,探讨儒学如何影响、塑造东亚文明,及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由中国人民大学等主办的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即将举行。将赴中国福建参会的马来西亚学者郑文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认为,儒学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依然可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全球同理心对促进文明与文明间的包容、互鉴极富现实意义。
以朱熹思想为重要代表的宋明理学,在宋元明时期深度影响中国社会,为后世文化提供了重要养分,更不断地走出中国与不同地域的本土文化交融,影响广泛且深远。在首届武夷论坛系列活动举办之际,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劳悦强在武夷山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读朱熹——作为八百年前东方思想集大成的文化代名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
先对《国学》版创刊五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自从前两年我从北大到清华主持国学研究院的复建,得到了光明日报很多的支持,在这里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义新诠当然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六经义理的现代诠释。三代作为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不仅因为在时间上是源头,而且因为确立了基本的文明精神,就像希腊罗马确立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一样。经义新诠则要告诉人们,三代所形成的这些制度、这些观念、这些著述,究竟传达了怎样的文明理想,诸如如何看待天地自然,如何思考人伦物理,···
2023年5月19日,杨国荣教授应邀到山东大学作讲座,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林蕴臻同志受《曾子学刊》的委托,对杨国荣教授作了访谈,本文系访谈记录。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