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类似“儒学小史”的形式,梳理了从先秦至清代儒学形态、学派的衍生与分化,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历史中几位重要的儒学家的思想学说,如荀子的“隆礼重法”“化性起伪”,朱熹的理气论、修养论、宗法思想,阳明心学的道德自觉,戴震的“遂民之欲”等。
所谓“诗礼文化”,是通过“诗教”“礼教”“乐教”体系所建构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明形态,是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基础。
值次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我的“著作集”四书之际,需要写篇总的《后记》,讲一下这几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修订情况。
近年来在早期儒学的研究中,如何在吸收、借鉴新发现简帛资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掘已有文献在战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礼记》(包括《大戴礼记》)对于战国儒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还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书论述了王阳明哲学的形成、发展、结构、特征和王阳明哲学的境界等。在走出阳明的体系时,作者又站在对象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总体的反观。不得不说本书是认识阳明学、了解阳明学的必读之作。此次修订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新收录作者最新的阳明学研究成果。
本书收录清代训诂学著作三种,分别为《经传释词》《经传释词补》与《经传释词再补》,均据清刊本影印出版。
儒学学派自孔子开创之后,历经发展,至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而朱子为其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化“千年以来第一人”。诚如蔡尚思先生所说:“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之学风靡东亚,影响及于欧美,正是朱子影响力历久不衰的明证。因此,朱子著述可称为中国文化珍贵的思想宝库。
《北山四先生全书》收录宋元时期金华地区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位浙学代表人物的著述全集,由黄灵庚、李圣华主编,整理团队以浙江师范大学的中青年学者为主。
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正形成一股全国热潮,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不同视角深研中国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关照现实,展望未来,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系统地挖掘整理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他们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纵深发展。
为认真解答“四个讲清楚”的重大历史与现实课题,深入做好“两个结合”文章,全面加强儒学思想文化研究,及时有效地回顾、总结、前瞻,我们将孔子研究院部分特聘专家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访谈演讲文稿、著作摘录等予以汇总,结集为《尼山儒学文库》(首辑)。这些专家中,有山东省特聘儒学大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
为了聚焦学界经学研究的学术动态和分享经学研习过程的参考书目,《经学研究》公众号近期开设了新的推送栏目——「新书信息」。本栏目主要介绍近年来经学相关文献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概要,与诸位同道展开更加丰富的学术交流。每期介绍的书籍文献,源自近几年与经学相关的出版物,大体分为「学者新著」「学术辑刊」「新校古籍」等三类。
文化的核心是经典,因为经典蕴含着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此当无疑义。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核心,每个人的认识可能不同,因此,各个时代对经典的认识(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认知)也可能不同,有时候还会差异很大。在此意义上说,学问确有古今之别。换言之,古今学问变异的原因不在于学科的分类或使用工具的变化,而来自对经典的···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士人在儒、佛、道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由唐而历五代、宋、元、明、清,经过近1300年的发展,书院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
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先秦诸子”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本书旨在考明东汉经学巨擘郑玄校读《周礼》的相关议题,书中牵涉包括对于汉代《周礼》传经人物关系与谱系演变之考订,以及郑玄经注训诂、校雠历程等内涵之研讨,从而廓清《周礼》学史上著名的「伪古文」疑案,自可平议历来刘歆伪造「古文奇字」之臆说。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属云委,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
《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经”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流变。一直以来的经学研究主要围绕经书及其注解展开,而很少涉及“经”这一概念本身。该书跳出传统研究框架,从观念史的角度,将“经”作为古代的一种特有观念进行研究。作者认为,“经”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一个观念,并长期支配着···
如今我国处于数百年难逢的历史时期,修复我国已然破损的文明传统,乃当下的世纪性学术使命。清代学术的辉煌传世成就,显见于整理国故历代经典,此乃学界共识。21世纪中国学术能否有成、能否化解西方文明的挑战,不仅端赖当今学人掌握西方历代经典的进深,亦当基于对中国历代经典的重新认识。
《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原系朱承同志的博士论文。本书以政治哲学为视域,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独特的考察。在心学的研究中,通常关注较多的是其心性之维,对心性之学所隐含的政治哲学内涵,则相对注意较少,朱承同志的这项研究,对于更具体地理解和把握王阳明的心学,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