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伟 著《心灵的执态:形而上学的分野》出版

自晚清以来,中国学人始终置身于“古今中西之会”的文化处境,却难以就其确切意涵达成共识。本书从形而上学角度切入,提出“人生在世—混然中处”的基础存有论,进而揭示中西道路的分野:西方形而上学的存有论筹划可归纳为“西学四定”——自性定(实体性原则)、能所定(主体性原则)、律则定及当前定,即定性缘起之道;而中国形而上学的存有···

虞万里 著《石破天惊:儒家经典文本的重现》出版暨序言

本书为虞万里先生“石经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汇编,内容包括利用石经对于《尚书》《诗经》等经典今古文本的考订与复原、二十世纪七朝石经的研究状况、“石经学”之成立与近代大家的石经研究等,体现了当前石经与儒家经典文本研究的最高水平。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曾亦序暨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卢俊豪 著《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出版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

禄书果 著《清华简《书》类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

本书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书》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本整理、注释、今译等方法对《书》类文献篇目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对作为传世本《尚书》来源的早期《书》类文献编订、结集、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金良年 校点 《春秋穀梁传注疏》(全二册)出版

《春秋穀梁传注疏》属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之一种,由张岂之和周天游主编。丛刊的特点是弃用阮元校刻本为底本,而选择以更早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各书校勘由有资历的学者负责,丛书还广泛采用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成果。

王诚 著《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训诂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章太炎的学术根柢在语言文字之学,探究章太炎的经学和史学思想,应以其小学和考据为基础。《春秋左传读》是章太炎以小学通经史的重要著作,体现其治学路径与学术特色,在经传训诂和字词研究方面有大量材料值得发掘和分析。

张延国 疏解《春秋公羊学疏解》出版

《春秋公羊学疏解》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学习及教学经验,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公羊学的大义微言,用通俗的语言讲清义理次第,将重点放在公羊学义理的疏通、解释中,可以作为学习《春秋公羊传注疏》时的辅助读物,是建国后第一本面向大众系统介绍公羊学的普及读物。

邓秉元 著《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出版暨后记

本书从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模式交摄互遍的角度,对于经学在先秦的早期形态及演变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对经学的误读性批判作了有效的澄清,尤其是详细揭示了“德性思维”这一经学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也重新在先秦经学的发展中对“知性思维”予以肯认,从而凸显了经学更为圆融的系统。

齐义虎 著《〈周官〉之制与大一统》出版暨序言、后记

《周礼》原名《周官》,以其来历不明本不在六经之列,西汉时刘歆校书秘府始发掘表彰之,向来被列入古文经学。作者定性正名,论述《周官》乃是一部混杂了历史元素和理想设计的制作之书,并非西周礼制的实录,恢复《周官》本名。继而尝试以今文经学的“大一统”视角解读这部古文经中的政制理想,从疆域格局、官制体系、信仰根基三方面深入···

褚蓥 著《论语章句心解》出版

本书对论语作了用"心"翻译与解读。第一,用"心"体悟论语篇章结构之妙。论语每章看似相互独立,其实草蛇灰线,描绘了一幅改变东周局面的行动路线图。第二,用"心"把握论语之深意。结合孔门师生身份背景,站在儒家新精英的角度来理解论语,充分把握住了论语中蕴藏的情感力量。第三,用"心"推动论语的现代化。本书结合现代哲学术语,对论···

《曾子学刊》第6辑目录

本辑聚焦儒学的现代转型、孔门弟子(如子路、颜回、曾子、子贡、宓子贱等)研究、儒家观念史(如孝、耻、勇、友等)研究、孟子荀子思想的现代诠释等专题,收入了《经典诠释与儒学的现代转化》《子路思想性格与墨家侠义精神》《“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子贡庐冢与孔门的神秘体验》等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推进了相关问题的···

陈明著《文明儒学:反思与建构》目录暨自序、后记

中国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意味着文化和文明。本书从儒家的立场、宗教的角度,以文明冲突或文明互鉴为背景,勾画其结构逻辑、演变脉络及价值内涵。如果这里的建构还多少值得肯定和认同,那么关键的原因就在对哲学范式的反思和超越。

蔡伟 著《出土文献与传世古书校勘研究——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版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先秦、秦汉简帛文献的出土,爲古书校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原始材料,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勘,成爲閲读和整理古书的有效方法。

陈绪波 著《仪礼丛考》出版暨前言

《仪礼》古称《礼经》,为儒家「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先秦时期的冠昏、丧祭、乡射、朝聘等礼典仪式,被后世誉为礼书之祖,于「三礼」中素称难读。

刘海峰主编“科举学丛书”出版

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隋大业元年(605)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跨越整整1300年历史长河。

张天杰 著《尊朱辟王思潮与明清学术转型:道、学、政之间的程朱陆王之争》出版

本书适当照顾时序线索,作整体“面”的研究,将清初“由王返朱”思潮过程相关问题一一讨论,全方位地梳理思潮相关的源流、特点、影响得以清晰呈现,反映出学术思想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然后以问题为主,作细部“点”的研究,推动清初“由王返朱”思潮的理学家有民间也有官方,他们都关注“辟王”与“尊朱”,都对程朱、陆王之异同作了···

邵东方 编《竹书纪年研究(1917—1979)》出版

本书稿延续《竹书纪年研究(1980-2000)》《竹书纪年研究(2001-2013)》,集结了1917—1979年间海内外研究者陈梦家、刘盼遂、蒙文通、屈万里、钱穆、杨宽、杨树达、姚际恒、朱希祖等二十几位专家对《竹书纪年》研究的重要成果。

袁本良、黎平 著《显隐与动静——古汉语句子语义语用结构考论》出版

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古汉语句子的语义和语用结构展开研究。首章进行引言阐述,涉及古汉语语法专书研究、句子结构类型,提出显隐论、动静观等认知和观照视角,探讨语义与逻辑、语用与修辞的关系。

邹建锋 黄敦兵 王迪 邓凯 汇校《王阳明年谱汇校》出版

本书主要是对《王阳明年谱》的三个版本进行汇校。藏于日本蓬佐文库的天真书院翻刻本《年谱》,基本保留了钱德洪编撰《年谱》的原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