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儒家内在超越概念,提出了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
书院课艺,指书院生徒考课的试卷,也叫课作、课卷。现今存世的书院课艺,皆为清代作品,估算起来,其数量相当可观。但因课艺皆为生徒所作,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历来很少受到重视,往往任其散佚。
郑刚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号北山,又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郑刚中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喜读书。南宋绍兴二年(一一三二)进士及第,授左文林郎、温州军事判官,后得秦桧之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天下观念的通论。全书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为“极”的观念史,在天地之学与儒学、象数与义理的交互中,探讨“太极” “北极” “无极” “中” “周行” “形势”等观念的群体演变;二为天下观念的古今之变,尤其是世界枢纽(古称:天下之极)观念从两汉至晚清的转型。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
本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
燕飨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国君、诸侯招待贵族、贵族之间等不同层级。该书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结合相关传世礼典文献,以先秦至东汉时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国”(Early China)所述时段]燕飨礼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祭礼与飨礼的关系、飨“尸”的过程,以及古礼中“宾道”等问题。有利于加深对宗周礼乐制度的理解,以及···
宋明儒学是中华优秀思想与文化传统在直面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的巨大冲击下,充分吸收精华而实现的有效创造。
游定夫先生集六卷,宋游酢撰。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自汉始有《易经》之称,被视为“六经”之首。
本书由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朱熹作注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游定夫先生集六卷,宋游酢撰。本次整理,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同治六年和州官舍本为底本,以清抄本与四库本为校本,并他校相关文献。
文津出版社2025年2月出版
本书将“恶”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上接中国哲学的“原论”传统,近发唐君毅先生的未竟之意,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恶”论。香港中文大学郑宗义教授、台湾大学杨儒宾教授作序推荐。
笔者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心,以华社、华商、文士、华校、政府等为考察对象,利用常见的文献和稀见的华文碑铭、口述访谈、纪念特刊等资料,以较合理的论说架构,系统而又全面地研究了明末以来近四百年时间里儒家伦理在新马弘传的方方面面。
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对未来中国现代性图景进行了全方位思考。从多元现代性视野人手,探讨了儒学与法治、民主、市民社会以及未来中国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其中借鉴了文化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
《吾道南来——儒学复兴与乡土重建》一书乃湘南学院张京华教授担任总主编的《周敦颐理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收录湘潭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十余年之哲思成果,是张晚林教授所著的一本探讨儒学在现代社会中复兴及其在乡土建设中的作用的学术文集。本书在具体内容上虽鲜有提及濂溪先生,然其核心思想乃绍述濂溪先生之精神,以宗教之高度揭···
《诗经》由《风》《雅》《颂》三大类性质不同的诗构成,收录了我国春秋中叶以前大约一千年间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诗集。《诗》又为五经之一,自古历今,解《诗》者无虞千百,说人人异。
文献之学,由来尚矣,推其原始,肇于孔门。至刘向校定群籍,纂为《七略》,目录、版本、校勘诸学,已具雏形。沿至宋代,其体大备,后世枝繁叶茂,巨树森然。每一时代,总是有新问题出现,需要用新方法来加以解决。我们试以校勘学与版本学为例,简单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