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将孔子之学以及历史上的儒家学派与儒者之学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背景之中,对其学术思想内涵及各种可能的意义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诠释与解读,故堪称体现儒学“现代化转型”理念的典范著作,颇具时代前沿意识与传统学术观念转型思维。 本书具体分为孔子与儒家的理念、儒家信仰与宋明理学等四部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语行事的一部书,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两千多年中国人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基石。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怎么研读《论语》?古来各种《论语》的注释很多,当今也有许多《论语》译注的书。
该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象数易学史研究”成果。是当今海内外学界第一部《周易》象数学通史。
该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周代宗法制度的内容及演变轨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书中共分为六个章节,总体说来,即主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周代各个时期不同(贵族)层级的宗法制度作尽可能细致的考察,理清宗法制度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归纳每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探讨宗法制度演···
书写思想史,最需要创新的思想,而思想史植根于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本书囊括了综合性的文明观照、先秦诸子发生学、历代思想文化的界碑式人物、思想文化向民间的位移、思想文化的边缘活力与外来挑战以及思想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性,中华文化的原创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丰沛性,中华民···
有没有一种关于财富的哲学能引领我们走上财富正道?只有认清了财富来源的本质,才能找到获得财富的根本途径。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
本书在吸收西方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家的政治正义、道德正义、精神正义等进行分层论述,是借鉴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对先秦儒家正义思想进行诠释的一种尝试。作者对先秦儒家正义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在精神正义、道德正义、政治正义三者中,精神正义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引领道德正义和政治正义。在先秦时期,以伦理中···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
乱世往往思想活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三四百年间,兵连祸结,人若飘蓬。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固然是人间至痛,新亭对泣,大江茫茫,也让人格外忧伤。乱世之中,天地失序,尊卑易位,一切价值皆须重新估量。
“《禹贡》图”与《禹贡》学、历史地理学密切相关,涉及河流疏导、水利兴修、边疆治理、民族分布、政治经济等众多问题,“《禹贡》图”研究不仅对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有着积极意义,对发掘经典所蕴含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实现鉴古知今也有着现实意义。但由于相关问题学界关注少、研究难度大而鲜有相关研究成果。
《希圣希贤:<圣学十图>义理研究
《中华泰山文库•著述书系•福建泰山信仰调查》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东峰。该著共20万字、261幅配图,调研及写作历时十年凝练而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作为身心修炼的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丰富内涵。
全书依照“全体大用”的内在理路系统呈现了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分别从“实体”——理气论、“实性”——人性论、“实用”——理想人格论、“实行”——工夫论等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证,以突出颜元哲学中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经世致用取向。
孔子是中国的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
湛若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大儒陈献章的衣钵继承人。从学陈献章三年,即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完善与发展白沙心学,创立系统的陈湛心学,成为明代心学第一个流派。与王阳明结交,使之受到白沙心学的影响,陈湛心学成为阳明心学的直接的源头。明代心学的发展呈现三个环节: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理学大家、名臣。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及第,开禧元年(1205)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等,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
与依篇疏解构成一种互补,本书对章句的理会,除字词、句脉的必要训释外,尚颇重视相关古籍对其意之属的印证。由参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远之战国以至两汉遗籍,不仅有助于把握语境不详的各则语录的旨归所在,也为窥知整个孔门义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条富有历史真切感的蹊径。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