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院林、焦霓 整理 (清)刘文琪 著《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前言、凡例

仪征刘氏四代共治《左传》之学,时人常方之吴门惠氏。刘文淇不满于《十三经》唐宋旧疏,与友朋相约重作新疏,其考证《左传》旧疏,辑录旧注并为之疏证,开啓了刘氏家学四代持续的治《左》事业。

张琪 著《陈祥道〈礼书〉研究》出版

北宋陈祥道《礼书》150卷,为通礼类著作,自问世以后备受历代学者关注,《四库全书总目》赞其“贯通经传,条析缕分,前说后图,考订详悉”。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称其“实唐、宋以来言礼者之总略”。然学界对《礼书》之研究较少,故张琪以《陈祥道〈礼书〉研究》为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通过答辩之后,历经数载,修改完善,今收入杨华教授···

郭万青 著《〈国语〉研究史》出版暨引言

在这个如严冬般的春天,《国语研究史》终于要出版了。犹记二十年前,一篇课程论文让我走近《国语》这部先秦典籍时的新奇感。

吴震 著《阳明学再读》出版

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

张子立 著《“逆觉体证”与“理一分殊”:论现代新儒学之内在发展》出版

全书先是从牟宗三与刘述先这两位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对比中,剖析其继承关系与理论同异;继而从中汲取资源,提出理一分殊的哲学解释架构,探讨现代新儒学未来的可能发展取向。所涉及的理论议题,除了儒学内部问题,如牟宗三与劳思光对“道德的形上学”之不同评语与定位,如何从朱子与陆王论争中“去两短、合两长”,内圣外王之相互关系,···

李竞恒 著《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出版暨序言

围绕华夏制度文明,回溯儒学的源头,深挖先秦儒家思想精髓。全书分为“政论”“经济”“文化”三大部分,从孔孟原典出发,融合多学科知识,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全面剖析了原始儒学在政权组织形式、刑罚、税收、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福利等多维度的制度构建。

柯马丁 麦笛 编著《中国政治哲学之源:〈尚书〉编纂及其思想研究》出版

此书是在2013年普林斯顿会议和2014年牛津大学会议基础上产生的十四篇论文合集。此书主张,《尚书》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源泉。此论文集每一篇论文都以文献学分析和历史分析为基础,运用多种学科方法,探讨了《尚书》具体章节的语言结构,并在西周建立后的中国千年历史背景下审视《尚书》中具体的政治思想,而且强调比较哲学视角。此前,西···

朱溢 著《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出版

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由其博士论文《唐宋吉礼变迁研究》修订而成。书稿从吉礼制度的内在结构出发,分四个部分来探讨唐宋吉礼之变迁。第一部分讨论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第二部分探讨郊祀礼仪;第三部分聚焦太庙祭祀;第四部分的重点是释奠礼仪。

郑宗义 著《从宋明理学到当代新儒家》出版

宋明理学号称难懂,如何才能进入它的义理世界?本书通过当代新儒家(或港台新儒家)学者尤其唐君毅与牟宗三的研究成果,引领读者一窥堂奥。

王凯歌 著《先秦儒家情感哲学研究——基于伦理与政教的视角》出版暨结语

本书运用比较哲学的方法,对先秦儒家情感哲学进行中西哲学会通式的系统性诠释。本书首先基于先秦儒家文献,借鉴李泽厚情本体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分析等理论,阐发了先秦儒家哲学重情主义的特质;继而对先秦儒家的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展开了伦理学、现象学的分析,并与相关西方哲学会通;最后探讨了先秦儒家基于感通之情的政教建构机制。

周淑萍 著《元明孟学研究》出版

《元明孟学研究》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11ZD056;项目结项等级:良好),是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著《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出版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五个突出特性”就是中华之道的具体内涵。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总结,也是中华民族···

何俊 主编 张涛、任利伟 著《<易>与<春秋>:宋明儒学的全体大用》出版

本书分别从《易》学与《春秋》学两个角度分述其在“宋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先从理论建设、理论运用、理论影响等方面剖析易学之于两宋学术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着力凸显出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再以宋元为具体切入点,论述易学在推动彼时思想多元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其中不仅涉及心学,也包括三教合一这一古老而常新的命题。

干春松 陈壁生 主编《经学研究》第七辑《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出版暨前言

《经学研究》第七辑专题爲“清代经学与学人年谱”。第一部分主题文章:陈鸿森《钱塘事迹系年》。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阴阳五行、郑玄、魏晋义疏以及康有爲等。第三部分古典新诠《大学》、《穆天子传》卷六《周穆王盛姬死事》。本辑域外经义翻译日人西晋一郎《礼记中所见礼的意义》,旧文新刊伍宪子《经学通论》。

干春松 陈壁生 主编《经学研究》第六辑《论“天地之心”》出版暨前言

《经学研究》第六辑专题为:论“天地之心”。专题论文收录吴飞《也谈“天地之心”》、陈壁生《论“天地之心”》。第二部分经学史论,涉及三礼、春秋学、尚书学以及宋学等。第三部分评潘忠伟《周易正义研究》一书并附经学书讯。本辑旧文新刊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

陈居渊 刘舫 编纂 《周易图像汇编》(全5册)出版暨前言

本书选取周易图像6000余幅,依时代为序,以图像作者为线索编排,全面反映历代易图学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同时直观地呈现了历代易图学者的易图创作特点,是对历代易经图像的一次全面的梳理,为易经图像学的全面深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搜集图谱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明人、清人文集,从中这些明清学者的非易学著作中···

方朝晖 简佳星 闫林伟 著《古今中外论人性及其善恶:以孟子为中心(全3卷)》 出版

孟子(名轲,鼎盛年约前335-前312年)2300多年前提出的性善论思想,不仅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学界也引发了广泛争论。

[美]方岚生(Franklin Perkins) 著《海外中国研究·天地不仁:中国古典哲学中恶···

坏事发生在好人身上,这个问题在早期中国与在今天一样真实。方岚生以恶的问题为线索,追踪了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在那个充满冲突和分裂的时代,为寻求人类与世界的和解所做的努力。

潘斌 著《清代礼学思想研究》出版

清代是礼学的高峰期。近代以来,清代礼学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而以清代礼学文献整理和清代礼学史研究为主要动向,清代礼学思想史相较于前两者,虽有张寿安、周启荣等人的著作问世,但仍显薄弱。

汤勤福、刘丰等 著《中华传统礼制的理论》出版暨前言

没有学术理论作基础的学术研究味同嚼蜡,没有学术研究作铺垫的学术理论则是空中楼阁。学术理论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