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王引之在古文献学上以精通小学、校勘见长,与段玉裁齐名,而比段玉裁更加严谨,被学界誉为“训诂之祖”。
传统《易学》主要分象数易和义理易两派,汉魏以象数为主,自王弼出,义理易大兴,而象数易式微,其说赖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而得以保存。
《哲学断想:“生活儒学”信札》主要收录黄玉顺教授从2001年到2018年这18年来的书信,分为生活儒学的形成、发展、完善、总结与附录五卷。这些书信是作者与学界朋友、所带的硕士博士生及一些青年学子的即时交流,随感而发的思想片断;话题主要是广义的“哲学”问题,故可视为作者“生活儒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一种忠实记录。《哲学断想···
近些年,“家”的问题隐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话题。应该说这纯纯粹是一个中国哲学传统的论题,检视西方哲学的文献,相关的哲学论述少之又少。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和根基,作爲其知识载体和表现形式——经学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宋代“三礼”诠释研究》从文献、学术、思想等多角度、立体地研究宋人的“三礼”诠释,分上下篇,即从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来呈现和揭示宋代“三礼”诠释的基本内容、特点、价值取向、现实启示
《孔子学刊》第十辑出版
《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总源头。二十年多来,作者念念不离《周易》这部“大道之源”,希望通过新译重释此经再造传统哲学的圣人之道,致力于从以“意”为本的角度解读《周易》的哲学系统,对每卦每爻加以精细诠释,将之重构成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思想体系。
本书聚焦于王船山儒家诗学思想之研究,即围绕船山所著《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以及大量诗评、诗选、诗话等著作,在联系其生平、创作、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考察船山诗学的哲学基础、情感本体、美学境界、生命情怀等内容。
儒墨同为“显学”,为何一浮一沉?为何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讨论的主流话语发生了重大转变?先秦儒墨关系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思想的秘密?这正是本书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以人伦问题为思考主轴,重新刻画了中西问题、古今问题以及在中西古今的张力中展开的中国现代性的相关理念、主张与道路等思想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清晰地呈现了儒教传统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所遭遇的重大问题和巨大张力,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儒学的思想方向与理论困境。
本书通过对《礼记》及相关礼乐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儒家传统中的交往礼仪、生活规范和礼治信念,特别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阐释了礼乐文明中所具有的“生活政治”特质。
该书分为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王船山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上编《王船山思想体系》,从中国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等专门史方面去评价王船山,该书不仅是王船山研究著作中的一个典范之作,也是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典范。
全书分为上篇《船山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和下篇《近现代中国对船山学发展*有贡献者选介》。
通过对清季民初学制、学堂与经学关系的研究,以近代中西学关系的消长为背景,梳理了科举不能容纳西学之后,中学进入新式学堂分科设学的架构,被西学分解重组,以致经学*终因难以调试而被迫退出的历史进程。
本辑开辟“社会科学视域中的先秦经典”专题,以先秦经典为基础,从社会科学视角考察儒家思想、制度与人物,旨在发掘儒家治道的恢弘气象与时代价值。“儒学研究”既训诂经义,又广涉苏轼、陈舜臣、朱熹、廉希宪、王船山、孙奇逢等人的思想与实践。“百家论道”论及宋代“故事”、明清“三教合一”、清末“礼法之争”等。“处士横议”综议密尔自由论与···
本书通过梳理和分析先秦典籍中的引《诗》(《诗经》)情况,对《诗》的功能及其经典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西汉郊庙礼制与儒学》,曾获国科会九十八年「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补助,经作者改写出版。
本书为2015年8月在日本京都大学举办“经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庆彰先生荣退纪念学术研讨会”之会后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七十八篇,研究主题涵盖十三项领域,论文内容多为学者卓有心得之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