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的经学研究中,“汉宋兼采”是一股不可回避的风潮,这股风潮流行于晚清,却并非是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
本书为2017年第十届海峡暨香港人文社会科学论坛论集。2017年是该论坛值得纪念的十周年,论坛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大学、“中央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轮流举办,本届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和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共同承办。
《尚书》为政书,载录二帝三王圣贤嘉言要道,为历代政府典章制度、朝堂论议之基础。本书内容概分为〈禹贡〉 、经筵、科举三项议题。
本书从阐述道体学典籍(重《易》、《庸》,旁参《庄子》)的精义入手,重新梳理中国哲学的义理脉络,并转而在此立场上统摄西洋哲学的基本问题。最终我们将看到,一种告别“本体论”而走向“道体学”的哲学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本书在回答康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的自然哲学和关于自由的道德哲学如何*终成为一个*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还应领悟这其中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自然与自由的*终和谐一致。而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终导向一种道德宗教和信仰的真正原因和意义之所在,也是康德批判哲学*为深刻之处。本书通过揭示个性自身如何内在、自然乃至必然···
《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研究》一书从礼、理会通的角度,将经学研究、哲学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结合起来,提出了“礼乐哲学”“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等新的学术概念,从礼乐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方面对朱子礼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建构。该书认为,礼学与理学是朱熹思想王国的两大支柱,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令朱熹的思想既有精···
中国现代性是源于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压迫下,寻求自新富强的自救之路时,所取得的民族共识。但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和西方的现代性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它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时代性问题。
《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本位据旧开新/天外“求索”文库》分别从四个方面述评了钱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
新儒学不仅是一种形上学或心性理论,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对个体而言,它不仅仅提供一套世界观以及精神修养方法,它还具体指导个体如何介入社会生活,它不仅帮助人在现世中安身立命,它还为人的死后世界指点迷津。
作者许石林多年来写作积累了一批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作品,受到广泛好评和喜爱,因此以“望故乡”为主题策划出版此书。以描写作者熟悉的生长环境——陕西关中风土人情为内容,涉及山川地理、物产工艺、风俗礼仪、人物言语等内容,全书分为“风土”“礼俗”“人情”三个部分,,“经史作骨、艺文为气”,凡所描述,皆有根据,对司空见惯之事物人情、···
作者对中国长期重农抑商、缺乏资本主义精神、儒家思想阻碍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流传甚广的偏见,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驳斥。定义并区分了星火意识和燎原意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指出判别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催生的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过程,由此解决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理论困惑。
讲到中国文化,便会联想到儒家学术。儒学为中国文化主要骨干,谁也会承认。但现有两个问题须讨论者,其一为儒学之内容,即儒家学术究竟是什么;其二为中国文化中其地位之比重究竟如何。
本书由张昭炜主编,包括概述、阳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新进展、阳明学要籍选刊示例、会议纪要四大部分,共收入文章二十三篇。
自2015年夏创办钦明书院以来,为解决经费问题多方筹措,艰难维持,终于在三年后获得了敦和种子基金的资助,宣告书院走过最艰难的创办时期。然而,“切磋”系列论文集自2011年出版首集以来,至今已经有九个年头,却未能走出经费的困局,依旧好不容易出版了上一集,却不知道下一集的经费还有没有着落。莫非维持一套论文集的出版,比创办一···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以闽西四保村落群为个案,在广泛搜集和深入解读实录、政书、方志、族谱、仪式文献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研究方法,侧重从礼生及其礼仪、宗族与祭祖仪式、乡约组织、神庙与神明祭祀等方面,探讨明初以降儒教礼仪步入乡民生活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本书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复兴的时代文化背景之下,对黄玉顺教授提出的“生活儒学”与“中国正义论”进行更为深入的学理研究与文化思考,探讨当代中国正义实现的文化语境与可能进路,提出以儒家的修身思想与工夫论进路作为切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有效路径,在理念上将“生活儒学”推进到“修身儒学”,以达于现实生命与生活的公平和正义。
本书旨在奉献一部简明的敌道学史读本,对宋代以来道学(儒学)在政治上、在文学里、在群众中之被诬、被毁、被害之事,不求穷尽,但求大端不遗,庶几道学家之凄惨无助及儒士“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毅,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笔者同情道学理念,对敌道学大不以为然,时时有驳斥之心,但为了学术中立,不故意诱导读者,本书在史实部分,只单方···
现代公共道德所建基的社会公私空间结构,其理论意涵可以从中西思想史中寻找相应的思想资源,为中西方社会思想发展所共同承认。
《中庸解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从探究《中庸》的历史地位,到溯源子思与《中庸》的关系;从儒家的天命心性学说,到君子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从修身立德的大德受命、诚明之道,到君子下学上达的圣人之道、至圣境界,对《中庸》进行了深入详尽的阐释。
此书是著名文史专家吴钩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续集,收录了《宋朝人的“春晚”会表演哪些节目》《大雅大俗宋朝风》《宋朝人是怎么相亲的?》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