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14时,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大会第五分会场学术会议如期在线上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宋代理学的发展脉络,对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等人的学术思想,理学与佛教、道教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其对王阳明思想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热烈讨论。
7月18日上午,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于线上顺利召开。7月18日下午14时,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大会第四分会场学术会议如期在线上举行。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第三分会场的学术讨论,于18日下午、19日上午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召开。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学术研讨于18日下午、19日上午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会场共有四个小组参与论文发表、评议、讨论。
7月18日-19日,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继7月18日上午八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后,大会于7月19日下午闭幕式之前,举行了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这一阶段的主题发言共分为两场,第一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是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进行主题发言的有景海峰、龚隽、刘泽亮、唐文明四位专家学者
7月19日下午五点,在第二阶段的大会主题发言环节顺利落幕后,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迎来了闭幕式,这也是本次大会的最后一个环节。闭幕式由贵州省贵阳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肖立斌教授主持,他主持了闭幕式分会场总结、大会总结与致谢三项议程。
回想起来,从北京到鲁汶的求学生涯、从天津到珠海的教学生涯,无一例外。故此,希望穿过遗忘的河岸,找回一些记忆中的烟火,不至于全然忘却。
为了纪念张祥龙先生,第2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6月27日下午特别设立了“返本开新:张祥龙先生与中国哲学”专题小组,张祥龙先生的同事、好友和学生在纪念会议中谈及了张先生的学问、人格风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会议开始前播放了张祥龙先生纪念短片,展示了先生的生平和学思历程。
张老师是知生的智者,也真正体验了“朝死的存在”。在死的逼近中,他处之泰然,仍说“我很高兴,也很幸福,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们没有错”。所以他是真正知生知死的人。疾病并没有带来绝望,绝望当然也就无从“致死”。所谓生死,皆可成为“缘在”在世之“热思”。只是当这“热思”冷却下来时,老师已经不在。
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其中清代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影响甚远。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聪训斋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江左第一家风”并为后世传承。
适中西际会,究穷典册,道心堪作千秋继。观夷夏分殊,剖判源流,文德须为百世归。
忆昔当年会,家藏万卷书。识人真伯乐,作著似相如。 文比唐韩愈,经真汉仲舒。死生今有命,心却不空虚。
负笈游学会通中西印参悟古今智惊闻贤哲其萎 杏坛设教论衡孔老易复见天地心痛悼鸿儒遽归
著名学者张祥龙先生去世,学界一片悲声。记起多年前,曾邀张先生到下乡考察乡村儒学,往事历历在目,先生已然作古。
今天重读张老师的《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很惭愧地发现,这本书虽然是我自己向他约稿并出版于我主编的“经典书写”丛书中,但当我再次翻开此书,却发现几乎就像没读过一样。
6月12日下午智识读书会与辅仁读书会以“重温张祥龙先生的哲学思想”为题合办了一次线下暨线上专场读书活动,以《现象学导论七讲》的第一讲为阅读文本。
为表达对张祥龙教授的忧思怀念之情,“知止”同人特刊出2016年7月31日张祥龙教授在“知止”第39届沙龙上的演讲文字,愿以文字相托,缅怀追思,祥龙先生千古!
人类政治生活之美,无如《尚书·尧典》所示者;《尚书·尧典》之美,无如张祥龙先生所解者。《尚书大传》载孔子对颜渊曰:“《尧典》可以观美。”其美,人皆见之;而其美之何以美,非张祥龙先生之解,至今犹然蔽之不显矣。
先生不只为中国文化的困境开出了一条深度比较的道路,也为很多像我一样普通的学生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先生的学术与风骨永照浊世,于我,是一直活在灵魂深处的亲人。我相信真正过去的都会在未来与我们相遇,如先生所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相见,真实的,美好的。
我和张老师在车中,车窗外飘着西藏的云,张老师银髯漂浮,目视前方……我拍了一张又一张,有的实,有的虚……虚虚实实……变换着……如同今天我视域中张老师的形象………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