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斯文不坠,儒士社后学当继起先生未竟之志砥砺前行。
先生已经仙逝,再也无缘拜见,或是当面聆听先生讲论中西学问思想。我想,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是学习先生的人格,并继承发扬先生未竟的事业!
北京时间2022年6月8日22点50分,中国著名儒学学者、哲学家、现象学研究专家、四海孔子书院创院理事及导师张祥龙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3岁。四海孔子书院师生惊闻噩耗,悲痛不已。张教授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四海孔子书院的教学工作,倾心支持者四海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每逢书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礼乐祭孔典礼等,张先生都亲临参···
张祥龙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两部著作,均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影响了大批读者对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思想的认识。今天,我们以张祥龙教授的代表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后记,缅怀故人。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传道振铎祥师音容犹在,释西阐印龙德中道长存。
昔龙场会语,恻然诚笃,追慕夫子,世间犹有真儒者。今鹤使来召,怛化扶摇,相逢海翁,天上岂无论道人。
这个深知有生必有死的缘在,面对最终极的边缘问题,仍然在以其思想中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为的不是虚幻的价值,不是不变的静止存在,而是永远活泼泼的生命力量,依然可以感受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生命之美。在这精神的惊涛骇浪中,他经常引用的这句诗应该最能描述他的状态:“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
是啊,人生的痴情……在张老师那里,恐怕没有比对孔子的痴情更痴的痴情了,连最后的岁数都一样……
祥龙兄1949年生人,今年73岁,是孔子的年龄。对一个真君子,也许这是他的时间到了吧。但这么想,并不能改变我们对世间失去了最后的君子而感到伤感与哀恸。
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学兼中西通一贯;自尊德性而道问学,性达天人第一流。
学贯东西,究天道终极,先生之超迈绝群;道通古今,阐人伦至理,先生之儒雅大风。
孔仲尼,李老聃,海德戈,治一炉东西哲学;智思力,实存感,真情性,修通身表里贤人。
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方法极力阐发孝道,卓立学界,意义甚大。这样的孝道首先固然发生在每个人的家庭父子之间,然推而广之,师弟之间,先贤与后学之间,莫不有孝道存焉。尤其从广义的文化立场看,我们每一个儒生,每一个对华夏文明抱有温情与敬意的中国人,对炎黄祖先,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孔子,何尝没有孝道,何尝不应该尽孝呢?这···
未来,我还会开设“比较哲学”,还会指导学生研读张先生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也还会重温与张先生雪泥鸿爪的交往,而张先生那长须拂胸、古服古行、仙风道骨的形象也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为我传递源自他那独特的精神世界深处的缘在讯息。
当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张祥龙先生,于2022年6月8日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先生治学广泛,著述等身,以现象学与中国思想的相互激荡与会通为方法,归本于儒,终成一家。先生是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他提出的很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已经成为中国思想的路标,为同道、后学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道通天地,与至圣先师同寿,立德功言于九州;思入风云,与海德格尔同游,汇中西印为一流。
从河南老家来北京30年了,回望这30年,前十年求学并从事出版,后20年在海内外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北京西山创办了四海孔子书院。岁月悠悠,犹记得当年北京海淀白颐路上两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白石桥前紫竹院公园的茂盛翠竹与中央民族大学校园的斑澜多姿。还有暑期最喜欢去的国家图书馆。
淳正家风,家国兴盛。中华民族素有重家庭、讲家教、守家风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发展成为一种浓郁醇厚的家风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传统家风文化的优秀因子,树立新时代优良家风,促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营造良好社···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