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共九函,四十二册,一百四十卷。徽州本保留了许多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没有的内容。徽州本上承《池录》,下启黎编,在语录到语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本书以清代乾嘉吴派学术的代表惠栋之易学研究为主题。惠氏家族三代传《易》,惠栋可谓是清代汉学派《周易》研究第一人。全书从惠栋家学渊源讲起,说明他如何通过“师法”的方法论,从理学传统转进至自己的“一家之学”,树立起汉学旗帜。
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而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全书视野开阔、考辨扎实、分析细密,对邵雍的生平、著作与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本书辑录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山老师在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关于《诗经》的研究成果,是李山老师多年以来《诗经》研究的心血凝结。书中对《诗经》中一些诗篇的著作年代、篇章创制以及所体现的农事观念、所演绎的社会变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析读,在《诗经》研究中又蕴含着历史的思索,力求为读者展现《诗经》研究中一些值得重点···
《礼学文献八讲》超越了传统礼学研究的单一径路,吸纳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对礼、礼学及礼学文献进行了创新性的体系构建和理论阐释。全书立足于“礼以成人”的基本功能,各讲细致入微地讨论和总结
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是由民间书坊刊刻的记载民众日常生活实用知识的通俗读物,具有日用百科全书性质。为便于教化民众,历代日用类书编纂者会选取通俗易懂的民间伦理编入其中,并根据内容将之分别归入《劝谕门》《训童门》《四礼门》《养生门》等类目。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多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
11月18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6期在汨罗市会议中心一楼求索厅开讲。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俊人先生与线下线上48万多观众分享了《“第二个结合”的哲学理解》。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王船山思想是近现代维新启蒙、民族革命的精神之源,在当下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11月18日,湖南省船山学社2023年年会暨“船山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学术研讨会在衡阳师范学院召开,省、市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这一时代命题。
2023年11月19日下午2点30分,由孔子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洙泗学人”工作坊第九期在孔子书院会议厅举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林桂榛教授应邀出席,并以《儒家性天论的几个关键词》为主题做了学术讲座,孙宝教授担任讲座主持。孔子文化研究院2022、2023级研究生入场聆听了讲座。
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可能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让我走进了《论语》,走近了孔夫子,发现了另一个世界。
经典诠释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立言或思想创造的基本途经和方式。作为宋明理学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朱子最重视的经典应属四书,他一生花费很大精力来诠释四书,所著《四书章句集注》是其代表作,在后世六百多年中被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
11月16-17日,《新订朱子全书(附外编)》与朱子学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婺源顺利召开,此次活动由中华朱子学会、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共婺源县委、婺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婺源县文广新旅局、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婺源县紫阳书院协办。
11月17日,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讲座第八讲在学术讲堂举行。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教授以《中西文明中的历史哲学》为题开启讲座,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主持活动,孔子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春秋》者礼义之大宗”的著名命题。这一命题深刻而中肯地揭示了孔子作《春秋》的指导思想和《春秋》经的思想内涵都是以“礼”作为价值标准。南朝梁人皇侃强调礼在六经中的统摄地位说:“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皇侃的这一论述与司马迁关于《春秋》为“礼义之大宗”的命题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
荻生徂徕《论语》诠释具有显明的政治伦理向度与本土契合性逻辑,是近世日本儒典在地化阐释的代表性案例之一,亦可视为儒学日本化进程之重要一环。其内在逻辑及本质意义,是在学、德、政之意义逻辑上,展开选择性接受和变异性阐释,从而将儒学内在化于本土学术文化范畴,建构具有本土契合性和当下关切的政治儒学。
本书是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曲阜儒家碑刻集成的结项成果。全书200余万字,共三卷,按时间顺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曲阜儒家碑刻628通,并以存目的形式对其余重要碑刻予以整理附录,是对曲阜儒家碑刻文献的一次全面整理和研究。
自从太极分天地,便向良知问是非。冥坐读书初识理,观心照意更通微。爱人不必嫌愚下,毋我方能赞化机。唯叹工夫多退转,何时鱼跃与鸢飞。
何以见体,何以发用?唯工夫而已。即用见体,非逻辑认知也,乃实证体悟也。依体起用,非教条强制也,乃工夫推动也。所谓工夫,即见体致用之实践方法也。无工夫,不能见体;无工夫,不能承用。体用为纲领,工夫为节目。不知体用,则工夫无统属;不做工夫,则体用无真机。此学有本体,是为宗旨;有理则,是为持循;有工夫,是为把柄;有···
《礼记·学记》对教与学辩证关系的阐明以及对为师、为学之道的申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学记》作为首次系统阐述教、学关系的著述,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其中,“学学半”的思想从本质上揭示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思辨,值得深入挖掘和探究。